欢迎您访问肥饶历史故事,了解、借鉴、反思历史,才能创造未来、充实人生、造福社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外国历史记录人物故事 >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其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制度处于全面危机期间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

     战争的起因

    德、日、意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确立的法西斯政权及其侵略扩张,是这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国际关系体系。战败的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给予的严厉惩罚和约束。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领土而不满,另一个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这些因素孕育着新的国际冲突。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或加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随着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制度的各种基本矛盾重新尖锐化并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诉诸战争。从根本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制度危机的产物。

    20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它很快成为本国统治阶级借以稳定政权、强化统治、镇压人民运动的支柱。1922年10月B.A.A.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掌握政权。1933年 1月A.希特勒在德国执政。1936年 3月日本军部实现对内阁的全面控制,开始确立法西斯专政。这些法西斯政权的共同特征是对内镇压一切民主进步力量,实行反民主制的专制独裁极权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夺取别国领土,兼并弱小国家。它们既与社会主义的苏联和被压迫民族、周边弱小国家为敌,也与西方民主制国家为敌。它们向英、法、美等国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不惜通过战争手段改变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德国从1933年起加速扩展军事工业;1934年秘密扩大陆海军,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其军队的限额;1935年正式重建空军,实施义务兵役制,秘密颁布《国家防御法》。1936年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早在1935年秋德国国防军即已开始制订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计划、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纳粹德国成为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意大利在侵略和兼并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的过程中与德国接近,并在武装干涉西班牙期间同德国密切合作。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意大利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定武力侵占中国,进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岛、中亚细亚和小亚细亚以至欧洲的侵略扩张总纲领。从1931年起,日本对中国发动并逐步扩大局部性侵略战争。在1936年 8月五相会议制订的《国策基准》和此前军部修订的《帝国国防方针》等文件中,规定了向太平洋地区及西伯利亚的扩张目标和对美、苏、中、英等国作战的具体方针。日本成为挑起世界战争的远东战争策源地。

    3 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逐步相互接近,开始结成侵略集团。1936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 6日意大利参加该协定。

     世界大战的前奏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多次发动局部战争。日本首先在亚洲燃起战火,揭开世界战争的序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出兵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翌年 3月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1932年 1月,日军进攻中国上海。1933年 3月,日军攻占热河省,随后入侵察哈尔省北部和河北省东部地区。1936年 1月,日军进犯绥远省。中国军队和人民先后在上海、长城各口、察哈尔北部和绥远等地奋起抵抗,并在东北三省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美、英、法等国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姑息纵容。1932年10月,国际联盟派出的以英国人E.R.B.李顿为首、英、法、美、德、意 5国参加的调查团发表报告书,虽披露了日本武力侵占中国的若干事实,却把日本武装侵略说成是中日冲突,指责中国抵制日货是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要求双方从中国东北撤军,实行“国际共管”。1932年 1月,美国宣布“不承认主义”,对日本独霸中国东北表示不满,同时继续以大量军事物资供应日本。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国民党、共产党两党合作为核心,举国一致,英勇进行反法西斯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从世界全局来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上进行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中国军队在淞沪、平型关、台儿庄和武汉等战役中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在中国军民抗击之下,日本法西斯妄想在几个月内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彻底破产,不得不放弃战略进攻。中日战争在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以后,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到1939年底日本侵华兵力增加到31个师团和4个独立混成旅团近100万人。

    日本对苏联的战争挑畔  在德、意、日 3国酝酿缔结军事同盟期间,日本于1938年7月29日至8月11日在邻近朝鲜的中苏边境挑起张鼓峰事件(哈桑湖事件)。1939年5~8月,日军在中国黑龙江省西部与蒙古接壤地区再次挑起诺蒙坎事件(哈勒欣河事件)。日苏双方直接参战兵力在1939年 7月2日至8月31日超过10万人。日本的两次战争挑衅均遭失败。此后,日本法西斯集团内部虽仍有“北进”、“南进”之争,但“南进”扩大侵略战争的倾向日益增强。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5年10月 3日,意大利30万军队侵入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第二次抗意战争爆发。尽管国际联盟通过决议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表示要对它实行有限的经济制裁,意大利仍能从西方民主制国家、尤其是从美国获得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英、法、美以“中立”为名对交战双方实行武器禁运,陷埃塞俄比亚于困境。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1936年 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派飞机空运叛军,出动军队和飞机参战。截至1939年4月,德国派往西班牙作战人员超过5万人,意大利约15万人。德、意向叛军提供的军火价值10亿美元。国际进步力量积极支持西班牙政府,组织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英、法、美等国则宣布“中立”,实行“不干涉”政策,禁止西班牙政府购买的武器过境。1939年2月27日,英、法与西班牙共和国断交,公开承认F.佛朗哥政府。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肢解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 3月12日拂晓,德军入侵奥地利。14日,宣布将其划为德国的一个州,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德国就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自治”问题制造“五月危机”,陈兵德捷边境。9月12日,希特勒再次进行战争恫吓。在德国压力下,英、法两国政府决定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方式换取“和平”, 9月29日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协定。10月 1日,德国占领苏台德区。10月 6日,在德国操纵下,斯洛伐克“自治政府”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

    对侵略和战争的不同态度  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动和战争威胁,各国人民要求维护世界和平,掀起以反法西斯、反侵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保卫和平民主、支持援助被侵略国家的群众运动。1935年 5月30日法国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宣布成立。此后,西班牙等国相继建立人民阵线或开展争取成立人民阵线的活动。1935年 7~8月举行的第三国际第7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以反对战争威胁的战略方针。次年4月1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出决议,强调“制止法西斯战争祸首,保卫和平,是今天整个国际无产阶级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的苏联在欧洲积极推行集体安全政策。英国等西方民主制国家的一批有影响的政界人士,如W.L.S.丘吉尔、R.A.艾登、D.劳合·乔治等主张联合其他国家采取集体行动制止法西斯的侵略,警告执政当局不能再对纳粹德国让步。

    英法两国政府却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采取姑息纵容态度。尤其是1937年 5月A.N.张伯伦在英国执政后,全面推行绥靖政策。法国E.达拉第政府成为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伙伴。美国奉行“中立”政策也纵容了德、意、日的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发展过程表明,对法西斯侵略者的迁就迎合,压制弱小国家反抗侵略,非但不能保持和平,反而鼓励了侵略者,便于法西斯逐步增强战争力量,加速扩大战争。只有对法西斯的每一个战争步骤予以迎头痛击,才有可能抑制其侵略气焰,打乱其战争步伐,制止战争的扩大。

     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1939年春、夏季,欧洲再次出现紧张局势,经过波兰危机和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终于爆发全面战争。

    严重的战争危机  1939年3月15日,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1日又制造“但泽危机”,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次日出动海军占领立陶宛的默美尔。4月1日在德、意武装支援下,佛朗哥军队控制西班牙全境。4月7日,意大利军队入侵阿尔巴尼亚。5月22日,德、意正式签署军事同盟条约,即“钢铁同盟”。德军统帅部在4月3日即已下达代号为“白色”方案的对波兰作战计划。5月23日,希特勒在德国军事首脑秘密会议上部署,一遇适当时机便进攻波兰;强调如遭英、法干涉,战争应主要针对英、法两国,并声称对英、法的战争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战争。这意味着希特勒即将在欧洲发动大规模战争。

    面对德国的战争威胁,波兰向英、法求助。张伯伦政府认为德国如果占领波兰将危及英、法安全及其在欧洲的根本利益,鉴于绥靖政策遭到世界和国内舆论的谴责,被迫开始对政策作出某些调整。1939年3月22日,英、法互换照会,承担遭到侵略时相互援助的义务,把实际存在的同盟关系固定下来。3月31日,张伯伦代表英法两国政府宣布,一旦发生威胁波兰独立的行动,英、法立即给予波兰全力支持。4月6日,英、波缔结临时互助条约。4月13日,法国重申忠于法波同盟义务。5月19日,法、波正式签署军事协定。英、法还先后宣布保证丹麦、希腊、罗马尼亚等国独立,与土耳其签订双边互助协定。至此,英、法等民主制国家与德意法西斯进入对峙状态。

    三角谈判和斗争  1939年春、夏季,围绕欧洲的战争与和平形成三角谈判和斗争相互交错的局面。4月15日开始举行英法苏莫斯科谈判(1939),就采取共同行动制止法西斯扩大侵略进行磋商。由于英、法两国缺乏诚意,先后举行的政治和军事谈判均未取得任何积极成果。与此同时,英德秘密谈判也在进行。但是,英、德矛盾无法调和,英国所作让步已不能满足德国的侵略野心,未能达成幕后交易。

    德国的战略方针首先以英、法为主要对手,集中力量与西方国家作战,需要缓和德苏关系,以避免在向西方进攻时腹背受敌。从1939年5月起,德国一再向苏联进行外交试探。8月间更迫不及待地多次要求与苏联就划分“从黑海到波罗的海整个地区”的势力范围达成协议,立即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起初苏联拒绝就划分势力范围问题与德国达成协议。然而,苏联同样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在亚洲,正与日本军队在诺蒙坎地区进行大规模战斗;在欧洲,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英、法、苏 3国谈判旷日持久,濒于破裂。苏联政府选择与德国改善关系,争取时间加强战备的决策。8月19日,苏、德在柏林签订贸易、贷款协定。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莫斯科签订。近半年的三角谈判和斗争告一段落。德国获得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战略态势;英、法寻求与德国达成妥协、激化德苏矛盾的最后尝试完全落空;苏联暂时置身于德国与英、法等西方国家战事之外。但是,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已不可避免。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持有完全肯定、基本否定以及利弊兼有等不同评价。持利弊兼有见解者认为,在当时特定国际形势下,苏联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免过早卷入战争,争取时间巩固国防,从国际斗争全局来看,对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有益,这是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匆匆过早订约,消极作用很大,一度模糊了对法西斯侵略者的认识,混淆了侵略与被侵略的界限,削弱了世界反法西斯、反侵略战争的斗争。对利弊得失大小,评价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条约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有的则认为,苏联订约得小失大,利少弊多,真正获利最多的是纳粹德国,苏联所得有限而不可靠。至于条约所附秘密协定书涉及的划分势力范围的做法,仍属因袭强权政治的行为,显然是不可取的。

    德波战争和英法对德宣战  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57个师约 150万人、2500辆坦克、2300架飞机,从北、西北、西南三个方向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见彩图)。同日,英、法先后发出照会,要求德国停止进攻,从波兰领土撤出一切军队。德国置之不理。9月3日,英、法两国政府对德宣战。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于同日、南非联邦于 6日、加拿大于10日先后对德宣战。德波战争期间,法军在法德边境消极观战。英国迟至10月间才派远征军到法国。波兰孤军作战, 9月16日,波军防线全面崩溃,德军完成对波兰首都和波军主力的包围。9月17日,波兰政府成员逃往国外。华沙军民战斗到弹尽粮绝,9月28日被迫停止抵抗。

德军士兵拆除波兰边界路障(1939年9月2日)

    关于世界大战起点的论争  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历来公认以1939年9月1日德波战争开始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日。近年中国有些研究者对此提出异议:有人认为应以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作为二战的起点;有人主张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这两种说法共同的主要理由是,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上最早开辟的反法西斯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二战过程中始终坚持而未中断,是具有世界影响而非地区性、局部性战事。不同意此种见解的人认为,正确评价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与二战的起点属于两种不同内涵的问题。1939年波兰危机是当时世界各种基本矛盾的汇合点,法西斯侵略者与被压迫民族、被侵略国家之间的矛盾,法西斯国家与西方民主制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都围绕波兰危机极度尖锐起来。它是当时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德波战争的爆发,标志着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元凶纳粹德国走上全面战争之路,久已遭受损害的世界和平局面被根本破坏,战争越出地区范围,将世界主要国家以不同方式卷了进来。与此相比,中日战争尽管规模和影响很大,毕竟还不足以牵动世界全局。国际社会以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欧洲战争开始之日作为二战起点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这次大战历时6年,经过法西斯轴心国战略进攻、交战双方攻守互易的战略转折和反法西斯同盟国战略反攻3个阶段。

    轴心国全面进攻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从1939年 9月到1942年下半年在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展开全面的战略进攻。大体上,1942年 9~11月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市区争夺战,1942年 9月非洲战场德军E.J.E.隆美尔兵团向阿莱曼防线南翼的攻击,1942年 5月亚洲太平洋战场珊瑚海美、日军海空战,标志着法西斯国家在这几个战场的战略进攻达到顶点。

    西线战场  德国占领波兰后接连在欧洲从西、北、东南三个战略方向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国家发动大规模进攻。意大利参加了对法国的战争,它在非洲发动的攻势遭到失败。

    奇怪战争  德波战争结束后,德国一面作出和平姿态,一面扩充军备,将主力调往西线,伺机进攻西欧国家。英、法两国实行消极防御战略,静守马奇诺防线。1940年2月,美国特使奔走于德、意、英、法4国首都,试图进行和平斡旋,为德国所拒绝。1939年9月至1940年4月,英、法与德国之间没有发生过真正的战事,史称“奇怪战争”。

    德军侵占丹麦、挪威  1940年春,希特勒担心英法联军进入挪威,从北面威胁德国,切断瑞典对德铁矿砂供应,遂先发制人于4月9日侵占丹麦,丹麦国王宣布投降。同日,德军入侵挪威,空降部队占领奥斯陆。V.A.L.J.吉斯林被扶植为傀儡政府首脑。4月17日,英、法及波兰联军在挪威登陆,5月初兵力达25000人。6月初,联军相继退出挪威。7月挪威国王和政府成员流亡英国。德军的闪电战在北欧取胜。

    德国进攻西欧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调集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坦克师和 7个摩托化师,2580辆坦克,3824架飞机,向西欧国家发动进攻。当时西欧各国总兵力约 147个师,其中英国远征军为10个师。德国空军猛烈轰炸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在荷、比军队后方实施空降,坦克摩托化部队出其不意在比、卢接壤的阿登山区分 3路纵队快速挺进,致使马奇诺防线未起实际作用。德军进攻西欧宣告绥靖政策彻底破产,英国A.N.张伯伦政府垮台,由W.L.S.丘吉尔出任首相,组成保守党、工党、自由党联合政府。

    在德军闪电战面前,英、法等国联军不堪一击。5月14日,荷兰军队停止抵抗,女王流亡英国。5月26日德军夺取加来,进抵英吉利海峡,将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同法国中部军队的联系拦腰切断。5月28日比利时国王宣布投降。5月27日至6月4日,英、法海军利用德军数日停止进攻时机,集中各类舰船850余艘,成功地将被困在敦刻尔克狭小三角地带的英、法联军33.8万余人运过英吉利海峡,进入英国。在敦刻尔克撤退中,英国远征军几乎丧失全部武器装备, 243艘大小舰船沉没,但保存了英军的有生力量。

敦刻尔克撤退

    意大利参战与法国战败  1940年6月6日,德军在横贯法国北部的400英里战线上发动总攻。法军总司令M.魏刚集结 100多万军队在索姆河和安纳河一线构筑的“魏刚防线”不到3天即告崩溃。德军进逼巴黎,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17日,法国H.P.贝当政府宣布“停止战斗”。22日晚7时,在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向法国及其盟国签署投降书的贡比涅森林同一节车厢里,法国政府代表在纳粹德国提出的停战协定上签字。该协定规定,德国占领法国总面积3/5的北部和西部工业发达地区,非占领地区建立以维希为首都的贝当傀儡政府。

    在勃朗峰到地中海的200多公里战线上,意大利军队32个师发动进攻,被法军6个师挡住。6月24日,在罗马附近签署法意停战协定。意军占领法一小块地区。意大利还攫取东非吉布提港和使用法属索马里境内铁路的权利,为它与英国争夺东非取得有利态势。

    意军在东、北非失败  1940年7月初,意军从埃塞俄比亚进犯东非英军,9月中旬占领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部分地区。9月16日占领埃及的西迪拜拉尼。12月11日英军发起反击收复该地,并于1941年2月6日占领利比亚的班加西等地。两个月内推进 700公里,俘虏意军13万人。在东非,英国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调集军队,并就地征集大批非洲人入伍,于1941年 1月19日举行反攻,4月1日占领厄立特里亚首府阿斯马拉,在埃塞俄比亚游击队配合下于 4月6日同埃军一起收复亚的斯亚贝巴。5月20日,意属东非总督投降,英国重新控制红海与非洲之角。

    “海狮”计划和英伦空战  法国沦亡后,英国陷于孤军作战困境。希特勒企图通过施加军事压力,发动和平攻势,迫使英国屈服。1940年6、7月间,德国多次进行和平试探,邀请罗马教皇和瑞典国王充当调停人。希特勒声称,英国“把殖民地归还给德国”,“承认德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即可避免英德战争,遭英国政府拒绝。7月16日,德军统帅部发布准备对英国实施登陆战役的训令,制定代号为“海狮”的作战计划。要求8月15日完成作战准备。希特勒力图取得英吉利海峡及伦敦上空制空权,摧毁英国空军、机场和港口,为其渡海作战创造先决条件。德国共集结2669架作战飞机,在 7月10日到10月底的3个月内猛烈空袭英国。8月24日,英国飞机首次空袭柏林。德国空军始终未能取得预期战果,在英伦之战中损失飞行员600人,飞机915架。“海狮”计划一再推迟执行,以后实际上被取消。英国赢得空中自卫战的胜利。

不列颠空战中的德军轰炸机

    德、意扩大对巴尔干的侵略  1940年 7月21日,希特勒下令德国陆军总司令H.A.W. von布劳希奇着手准备对苏作战,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对苏作战计划,训令德军在1941年 5月15日以前完成入侵苏联的各项准备。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签署军事同盟条约(见三国同盟(1940)),正式结成轴心国侵略集团。德、意两国加紧扩大对巴尔干的侵略,作为争夺东地中海、北非、中东的跳板和进攻苏联的战略前进基地。9月,德国支持罗马尼亚I.安东内斯库夺权,并以派遣“军事使团”为名占领罗马尼亚战略要地和油田。匈牙利霍尔蒂·米克洛什政权于11月20日、罗马尼亚安东内斯库政权于11月23日相继加入轴心国同盟。1941年2月28日,德军进驻保加利亚。3月1日,保加入轴心国同盟。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自阿尔巴尼亚出兵侵入希腊,遭希腊军民反击,11月初被迫停止进攻。1941年1月和3月意军两次发动攻势均被击退。

    1941年3月25日,德国迫使南斯拉夫政府签署加入轴心国同盟的议定书。南斯拉夫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法西斯示威。27日,南新政府拒绝加入轴心国同盟,并与苏联签订好条约。4月6日黎明,德、意同时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德军于13日占领贝尔格莱德,4月9日占领希腊萨洛尼卡,16日包围希腊军队主力,21日迫其投降。英国5.8万名远征军在希腊作战,伤亡1.2万人,其余从海上撤退。4月27日,德军进入雅典。5月30日,德空降部队占领克里特岛。希腊国王经埃及流亡伦敦。南斯拉夫、希腊军队的抵抗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迫使希特勒将对苏战争的时间表推迟5个星期。

    苏德战场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境内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

    德国对苏联突然袭击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战线上分 3路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苏联人民在以И.В.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下奋起抵抗,迫使德军放弃南、北、中 3路齐头并进的计划,但苏军遭到重大损失,苏联西部大片国土沦陷。苏军在战争初期失利由多种因素造成:德国拥有中西欧强大经济、军事资源,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军队现代化装备程度较高,以绝大部分兵力集中于东线发动突然袭击,使得德国在一段时间内力量对比上居于优势。苏联方面,斯大林为了尽量推迟战争到来,极力避免“刺激”德方,不相信战争前夕来自多种渠道的表明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没有及时完成战争准备,导致战争初期措手不及。苏军战略思想和指挥艺术亦不能适应对德作战的要求,对德军主要突击方向判断失误,兵力部署不当。20世纪30年代以M.H.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为首的大批苏军高级将领和优秀军官被无辜清洗,严重削弱了部队战斗力。为此,在战争初期苏军付出惨重代价。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早在德波战争期间,苏联即着手建立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防备德国进攻的所谓东方战线,企图通过扩大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略地位。1939年 9月17日,苏军出兵波兰,占领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等地约2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11月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加入苏联。

    1939年11月30日爆发苏芬战争。翌年 3月12日苏芬和约将列宁格勒附近国境线向北推移 150公里,苏联获取41000平方公里领土,并租借汉科半岛及附近岛屿30年。

    1940年6月15日,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立互助公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由,出兵进驻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占据面积约17.4万余平方公里。8月初,波罗的海沿岸3国并入苏联。

    1940年 6月28日,苏联以国际形势要求快速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为由,出兵进驻罗马尼亚管辖下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占据面积5.1万平方公里。

    至此,苏联已将其国界向西推移300~400公里。苏联政府认为这对保证苏联安全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学术界大多认为,以本国安全为名出兵占领别国领土和以武力解决历史遗留领土争端,其理由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事实上,德国在发动对苏战争后3个星期内分别在三个方向推进300~600公里,6月28日即占领明斯克。从防务的观点来看,“东方战线”并未起到苏联预期的作用。

    莫斯科战役  德军自9月30日向莫斯科发起进攻,在付出相当代价后推进到莫斯科近郊,最近点距莫斯科城只有20公里。10月20日起,苏联大部政府机构和部分工厂撤离莫斯科。苏军顽强奋战,终于在12月 6日遏止德军攻势,转入反攻。1942年1月8日起,苏军调整部署,以9个方面军和两个舰队在空军支援下发动全线反攻。经3个月鏖战,排除了德军占领莫斯科的危险,将德军击退150~400公里。冬季战役结束时,德军伤亡总数为83万多人。德军首次遭到重大挫折,希特勒的“闪电战”亦告破产。但苏军未能达到歼灭德军主力的战略目标,尚未夺得战略主动权。

    德军1942年夏季攻势  1942年5月初,希特勒下令将一切可动用军队集中到南翼主要战线,从奥廖尔、哈尔科夫、塔甘罗格分别发动进攻,在斯大林格勒会师,以求在顿河地区消灭苏军主力,夺取高加索油田。6月28日德军在南线发动进攻,7月17日进抵顿河河湾,揭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序幕。此后展开斯大林格勒外围和近郊战斗,9月13日德军突入市区。双方激战到苏军反攻前夕,德军始终没有全部占领斯大林格勒。(见彩图)

苏军战士战斗在斯大林格勒废墟中(1942)

    亚洲太平洋战场  日军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战火席卷东南亚,进逼大洋洲,将美国及美洲、大洋洲许多国家卷入战争。这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无论在参战国家数量、战火扩展范围以及作战规模和激烈程度方面都发展成为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战争。

    远东慕尼黑阴谋及美日谈判  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英美曾谋求与日本妥协,推行远东慕尼黑阴谋。1939年9月,英驻日大使与日本外相签订协定,承认日本侵华现状,同意不妨碍日本在华行动。美国尽管废除美日通商条约,禁止对日输出废钢铁,实际出口有增无减。1940年6月,英法按日方要求封闭援华国际通道。9月,日军占领印度支那北部,加速准备南进。美国为集中应付欧洲局势,力图缓和美日矛盾,自1940年11月起与日本进行正式或非正式谈判,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指望拆散德、日、意三国同盟,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阻止日本南进,但不愿接受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出现。日本企图迫使美国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求得尽早结束中日战争,进而将美英势力逐出亚洲及西太平洋。双方的对立未能调和。1941年 7月日军进占印度支那南部,美日谈判一度中断,后又恢复。此时,日本利用谈判掩护战争准备,美国则为推迟战争作最后努力。

    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0月,日本组成东条英机内阁,完成法西斯体制。11月 5日,日本统治集团通过12月初对美、英、荷等国开战的决定。12月7日凌晨,日本以航空母舰编队向位于夏威夷群岛中心瓦胡岛上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偷袭。(见彩图)日军以极小的代价,炸沉美国战列舰4艘,重创1艘,炸伤3艘,其他大型舰船10余艘,击毁飞机260余架。美国太平洋舰队除 3艘未停泊在港内的航空母舰免遭攻击外,几乎全军覆没。12月 8日,美、英对日宣战。接着,自由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20余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12月11日,德国、意大利对美宣战。

被日本机炸中的美国海军“亚利桑那”号战列舰(1941年12月8日)

    日军进攻东南亚  日本自1941年12月 7日起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发动全面进攻。10日占领关岛。22日占领威克岛。25日攻占香港。12月7、8日,日军在马来亚的哥打巴鲁和泰国的宋卡、北大年等地空降或登陆。10日,日机炸沉英东方舰队主力“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两艘战列舰,取得东南亚海域的海空控制权。1942年1月11日,日军占领吉隆坡,31日攻占马来亚全境。2月15日新加坡陷落。日军还从印支南部进攻泰国,1941年12月9日侵占曼谷,21日,日本将同盟条约强加给泰国政府。

    1942年1月2日进入马尼拉。4月9日,驻守八打雁的美国和菲律宾军队约 7万余人投降。5月7日美军司令下令余部投降。

    1942年1月下旬,日军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2月14日,日军出动 320架飞机在苏门答腊的油田区巴邻旁空降。3月1日,日军在爪哇登陆,5日占领巴达维亚(雅加达)。3月12日,荷兰总督投降。万隆以东1万英、美军队放下武器。3月15日,日军占领整个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

    1942年 1月20日,日军由泰国进攻缅甸,31日占领毛淡棉。3月8日占领仰光。应英国当局请求,中国派出赴缅远征军共3个军、10万余人,配合英缅军队作战。4月28日,日军截断滇缅公路,占领腊戍,5月1日进入曼德勒,后又占八莫、密芝那。英军和中国远征军一部撤到印度英帕尔、利多。5月初,日军攻入中国云南省。中国军队凭借怒江天险挡住日军攻势。

    1941年12月7日至1942年5月10日,日军侵占380万平方公里土地,其占领区人口达1.5亿。1942年4月5日,日本航空母舰机动队进入印度洋,轰炸锡兰(斯里兰卡)科伦坡和亭可马里港,击沉英国航空母舰 1艘、巡洋舰5 艘。英东方舰队撤往东非海岸。日本海军一度掌握印度洋制海权,达到日本向西扩张的顶点。

    珊瑚海日美海空战  南进日军于1942年 2月攻占澳大利亚军队防守的新不列颠岛及拉包尔港。为切断美澳间交通线,准备在中南太平洋扩大攻势,日军于 5月初对所罗门群岛中的图拉吉岛和新几内亚东南重镇莫尔兹比港发起进攻,舰队同时出动。5月7日,美国飞机在新几内亚东面米西马岛附近击沉日本航空母舰1艘。8日上午日、美舰队正面对阵,另1艘日本航空母舰受重创,美国1艘航空母舰被炸沉,另1艘受创。双方损失相当,但日本舰队先行撤出战斗。这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以来首次受挫,标志着日军在大洋洲南进势头被遏止,其攻势越过顶峰趋向衰落。

    中国战场的局势  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副总裁、行政院长汪精卫于1938年12月18日自重庆出逃越南河内,公开投降日本,1940年 3月30日在南京成立日本卵翼下的伪国民政府。国民党当局的分裂倾向增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处于严重分裂危险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持久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和分裂的方针,稳定了抗日阵线。在军事上,日本将其大部兵力调往华北,力图确保其占领地区,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及东北抗日联军。1939年,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军侵华总兵力的62%,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主要战场。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以105个团、约40万人展开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作战,给予华北日军巨大打击,史称“百团大战”。正面战场从1939~1941年秋主要在武汉外围地区作战,以后进行了南昌、鄂北豫南和两次长沙会战以及南宁和中条山会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策应南方作战,破坏中国浙江地区空军基地,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和浙赣会战。1941年12月 8日至1942年1月6日,中国军队在长沙战役中击毙日军5000余人,俘虏日军百余人。这是在相持阶段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获得的一次大捷。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利益推动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随着战火的蔓延,经过反法西斯国家一系列双边和多边会谈,签订各种协定,以美、英、苏、中诸国为核心的反法西斯国家加强了彼此间的援助和合作。

    美国租借法案和英美同盟  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美国根据1937年中立法(见美国中立法)宣布中立。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实行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原则,向交战国出售武器,有利于拥有海军优势的英、法。法国败降和英国退守英伦三岛,使美国感受到法西斯的现实威胁,公众舆论要求给英国以援助,孤立主义势力削弱。1940年9月2日,美、英达成美国以50艘旧驱逐舰换取在英属百慕大群岛等 8个岛屿建立军事基地的协议。由于英国无力以现款购买军火,1940年底邱吉尔紧急致函美国总统F.D.罗斯福求援。罗斯福提出以“租借”方式援英。1941年 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与美国安全有重大意义的国家用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拨款70亿美元用于实施《租借法案》。这意味着美国完全放弃“中立”政策,实际上介入欧洲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英、美开始结成反对德国法西斯同盟。与此同时,美英参谋部代表于1941年1~3月在华盛顿秘密会晤,就“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达成协议,并据此制定“ABC-1计划”。1941年12月,美英首脑以代号为“阿卡迪亚”的华盛顿会议确认“先欧后亚”的方针。美国在会上提议并起草同法西斯轴心国相对抗的《联合国家宣言》草案。

    苏英协定和美国援苏  德苏战争爆发当晚,邱吉尔宣布英国将支援苏联和一切反希特勒的国家。7月12日,苏英签订在对德战争中一致行动的协定,相互承担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彼此支援和战斗到底的义务。8月16日,苏、英签订贸易、贷款和支付协定,英国给予苏联1000万英镑贷款。

    1941年6月23日,美国代理国务卿发表声明,谴责德国侵略苏联。6月24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包括苏联在内,都将得到美国的援助。7月30日,负责美国租借事务的官员作为罗斯福的私人代表抵达莫斯科,同苏联政府讨论美国对苏军事援助问题。8月中旬,美国派往苏联的船队首次启航。

    反法西斯国际联合的扩大  1941年夏,苏联在伦敦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比利时、挪威等国流亡政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7月签订苏捷、苏波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致行动协定。1942年 1月29日缔结苏、英和伊朗三国同盟协定。

    法国战败前夕,C.-A.-M.-J.戴高乐将军于1940年6月17日飞抵伦敦,次日通过英国广播电台宣布建立“自由法国”, 6月23日宣布成立法兰西民族委员会。28日,英国正式承认“自由法国”,并与之结成同盟关系。9月,苏联也予以承认。

    1941年 8月14日,美、英两国政府首脑公布《大西洋宪章》。这是美英战时政治联盟的标志,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对于动员和鼓舞全世界人民,加强反法西斯联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1941年9月讨论大西洋宪章的同盟国会议在伦敦召开,有英、苏、比、荷、卢、南、波、捷、挪、希腊和“自由法国”的代表参加。9月24日,苏联发表声明,同意该宪章的基本原则,但作了某种保留,强调尽早把呻吟于希特勒压迫下的各国人民解放出来,战后必须消灭法西斯主义,每个民族应享有国家独立和领土不受侵犯的权利。

    苏美英莫斯科会议  在大西洋会议上,罗斯福和邱吉尔联名致函斯大林,建议举行三国会议讨论共同对德作战和有关援苏问题。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三国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会前斯大林曾向邱吉尔提出1941年内在巴尔干或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以迫使德国从东线调走30~40个师。但英国无力承担,美国尚未参战。10月1日,三国签订议定书,规定美、英两国从1941年10月至1942年 6月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及其他武器装备;苏向英、美提供原料。10月30日,罗斯福宣布向苏提供10亿美元贷款。11月7日,美国把《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

    联合国家宣言  经过磋商,26个国家的《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1日开始签字。尽管各签字国目的不尽相同,但在打败法西斯的共同旗帜下联合起来,标志着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并为建立联合国组织奠定初步基础。

     反法西斯联盟由防御到反攻的战略转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略转折的到来有一个全局的演变过程。大体上,美军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胜利,英军1942年11月阿莱曼战役的胜利,以及作为主要标志的苏军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表明反法西斯盟国开始从防御转向进攻的战略转折。

    苏德战场的转折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胜利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它同时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历史性转折,这一转折到苏军取得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才最终完成。

    斯大林格勒围歼德军  1942年11月19日,苏军3个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开始反攻,23日在卡拉奇合围德军第六集团军等部22个师33万人。在粉碎德军顿河集团军群的解围行动后,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围歼战。1月31日,歼灭斯大林格勒市中心德军,俘获德第六集团军司令F.保卢斯。2月2日,被围德军全部投降或被歼灭。在持续200天的战役期间,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 150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3500辆、飞机3000架。德军遭到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

    库尔斯克会战  1943年1月苏军发动冬季攻势,收复罗斯托夫等地,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同年夏,德军在库尔斯克南北集结,力图在此区域粉碎苏军主力,夺回战略主动权。7月5日德军发动进攻,7月12日苏军反攻,8月23日收复哈尔科夫。在激战的50天中,双方动用的总兵力达400余万人,共出动坦克和自行火炮1.3万多辆、作战飞机近1.2万架,是二次大战中最大的坦克兵团会战。德军共损失50万人、坦克1500辆、飞机3500余架。苏军完成了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从战略防御全面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非洲地中海战场  英军赢得阿莱曼战役的胜利,扭转了非洲战局,在西线作战的盟军获得战略主动权。英美盟军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登陆成功,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并肃清北非德、意侵略军,随后盟军展开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战役。

    阿莱曼战役  北非意军在1940年12月至1941年 1月遭到英军歼灭性打击。2月德国非洲军团由E.J.E.隆美尔指挥进入北非。德、意军重新发动进攻。1942年 6月21日图卜鲁格英军 3.5万人向德军投降。30日德、意军队进抵距埃及亚历山大港约96公里的阿莱曼。英国朝野为之震动,引起一场政府危机。邱吉尔亲赴开罗改组英国中东司令部。B.L.蒙哥马利出任英第八集团军司令,于9月初击退隆美尔对阿莱曼防线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10月23日至11月 4日,英军进行阿莱曼战役,共击毙击伤和俘获德意军5.9万人(见彩图)。1943年1月23日英军进入的黎波里,至此共向西追击2200多公里。

英军在阿莱曼战役中俘获德军坦克及其驾驶员

    盟军登陆西北非  1942年11月8日,由D.D.艾森豪威尔任总司令的盟军10余万人分 3路在卡萨布兰卡、奥兰、阿尔及尔登陆。12日,部分盟军进入突尼斯。这次代号为“火炬”的作战行动是英、美作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替代行动。

    11月10日,德意军队占领维希政府统治下的法国南部及科西嘉,并出兵突尼斯。11月27日,德军企图夺取法国舰队,封锁并占领土伦。法国海军将包括 3艘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在内的60余艘舰艇全部凿沉。

    肃清非洲轴心国军队  1942年11~12月间,增援突尼斯的德意军5个师与非洲军团会合,负隅顽抗,盟军进攻失利。1943年2月,德军发动攻势,向前推进150公里。4月,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军的英、美两国军队会师,5月7日攻入突尼斯城。5月13日,北非德、意军队25万人向盟军投降。

    意大利投降及其对德宣战  根据苏、美、英 3国首脑卡萨布兰卡会议和华盛顿秘密军事会议的决定,盟军肃清北非敌军后,首先对意大利发动进攻。1943年 7月10日,美、英和加拿大军队在西西里岛东南部登陆。7月22日,美军攻占巴勒莫。8月16日占领墨西拿。在西西里战役的38天内,德、意军损失16.7万人,其中德军 3.7万人。

    意军屡遭惨败,国内生产下降,民不聊生,人民反战情绪高涨,法西斯政权面临严重危机。意大利统治集团酝酿推翻墨索里尼政府。7月25日,意大利国王罢免墨索里尼首相职,由P.巴多利奥继任。28日,宣布解散法西斯党。统治意大利21年的法西斯政权垮台。

    9月3日,意大利签署停战协定,盟军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德军占领罗马及意北部地区。9月29日巴多利奥在马耳他签署意大利投降书。10月13日,意大利正式退出法西斯同盟,对德宣战。美、英、苏 3国立即承认意大利为共同作战一方。

    大西洋之战  大西洋航运量占当时世界航运量的3/4 ,对盟国军事运输至为重要,对英国更是生死攸关。大战初期,德国广泛使用大型水面军舰、潜艇和远程航空兵破袭英法海上通道。英国建立护航制,出动海空力量搜捕德舰,仍损失严重,仅1940年即损失船只 500万吨位。法国败降后,美国逐步参与大西洋护航。1941年5月,英击沉德战列舰“俾斯麦”号。德国在大西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采用“狼群”战术,以多艘潜艇结群进行攻击。1942年德击沉盟国舰只770万吨位,超过盟国新造船只吨位。1943年春,德国潜艇战达到高峰。5月盟国举行大西洋护航会议后,大西洋之战出现转折。同年下半年,德潜艇战迅速走向失败。1944年大西洋上已基本停止作战行动。

    亚洲、大洋洲太平洋战场  经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美军夺得制空权和制海权,在亚洲、大洋洲太平洋战场实现战略转折。

    中途岛海战  1942年 4月18日,美国飞机轰炸东京。日本海军决定东进作战,以中途岛为主要攻击目标,企图诱出美国太平洋舰队予以歼灭。6月4日,美日双方以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岸基(美国)飞机交战。日方损失航空母舰 4艘,重巡洋舰1艘,飞机330架。此役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第一次惨败,它从此丧失太平洋作战的空中优势。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1942年 8月 7日,美军占领西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中的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日军逐次增兵反攻,均遭惨败。8~10月,日、美海军在所罗门群岛海域多次进行海战,互有胜负,日方稍占优势。11月中旬,在两次海战中,日方损失战列舰 2艘,重巡洋舰 1艘,运输舰11艘,导致丧失西南太平洋制海权。1943年1月,美军在瓜岛增兵到5万余人。日本守军25000 人补给困难,疾病蔓延,被迫于2月1~7日分3路撤出瓜岛。长达半年的瓜岛之战,日军战败,死亡2.46万人,损失各种舰艇30余艘、飞机600架。

    中国战场的转折  1943年下半年,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向战略反攻过渡。敌后解放区战场在日军重兵频繁“扫荡”、“清乡”及“治安强化”之下,1941、1942两年处于严重困难时期。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人口由1亿降到5000万人以下。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人减至近40万人。1943年春夏,针对日军“总力战”,抗日军民实行“敌进我进”方针,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首先在华北,随后在华中、华南相继进入恢复和再发展时期。正面战场,1943年在武汉外围长江南北进行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11月 2日,日军以近10万兵力进攻常德。激战月余,中国军队收复此役全部失地。中国驻印军队于10月14日向缅甸北部日军发起反攻。

    大国首脑会议  随着战局的根本转折,美、英、苏、中 4个主要盟国于1943年多次分别举行首脑会议,就加强合作、协同作战以及缔造战后世界和平等重大问题交换意见或达成协议,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美英首脑会议  1943年美英首脑多次会晤,制定共同战略,协调两国行动。1月14~24日卡萨布兰卡会议讨论1943年作战方针,罗斯福倡导要求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原则。5月12~25日华盛顿会议决定将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推迟到1944年 5月,遭到苏方强烈反对。8月19~25日魁北克会议(1943,1944)确定进攻西欧的“霸王”作战计划,并讨论对日作战战略。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举行苏、美、英3国外交部长会议(见莫斯科会议),为即将召开的首脑会议进行准备。经与中国政府磋商发表美、英、苏、中4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开罗会议签署的《开罗宣言》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主要国际文件。(见彩图)

蒋介石、F.D.罗斯福和W.L.S.丘吉尔(左起第1、2、3人)出席开罗会议(1943年11月)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3国首脑在德黑兰举行会议。签署《德黑兰宣言》和《德黑兰总协定》。会议决定1944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部署,缓解了苏、美、英 3国在对德作战方针上的尖锐分歧,对1944年在欧洲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起了良好作用。会议对战后重建世界和平的设想,为联合国的诞生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战略反攻

    美、英等国盟军在西欧登陆作战,与东线苏军强大攻势相呼应,真正形成对德东西夹攻的战略态势。至1945年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大局已定。太平洋盟军的战略反攻,主要通过岛屿登陆战和海空作战加以实施,进展较为缓慢。欧亚各国被占领区的抵抗运动和游击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主要战略地位。

    欧洲东线战场  苏军于1944年基本肃清本国境内的德军,进入东欧作战。东欧各国人民获得解放的形式各异。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主要依靠自身进行解放战争赢得胜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人民在苏军展开进攻的有利形势下举行武装起义,建立新政权,并对德宣战。匈牙利与此近似。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除在国内开展抵抗运动与游击战争外,还在苏联组建正规军,配合苏军打回本国,与武装起义相汇合,夺得胜利。

    德军被逐出苏联  1942年德军侵入苏联达到顶峰时,其占领区有近9000万居民,全苏耕地面积的47%、牲畜的50%、工业生产能力的1/3。1943年苏军解放近百万平方公里国土。1944年苏军发动10次战略性战役,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南线第聂伯河以西战役和白俄罗斯战役。除拉脱维亚西部沿海库尔兰部分地区有被围的30多个德国师于1945年5月9日后投降之外,其余所有德军皆被逐出苏联国境。

    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武装起义  1944年8月,苏军向罗马尼亚东部和中部挺进。罗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于 8月23日举行武装起义(见罗马尼亚八·二三武装起义)。8月31日苏军进入布加勒斯特。9月肃清罗全境德军。在罗对德宣战后,罗军与苏军并肩作战。

    1944年 9月5日,苏联对保加利亚宣战。8日,苏军攻占瓦尔纳。次日爆发共产党领导的保加利亚民族起义。新成立的祖国阵线民主政府对德宣战。9月底,保加利亚在苏军协助下解放全部国土。

    匈牙利的解放  1944年3月,德军占领匈牙利。5月,匈牙利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和小农党组织反法西斯阵线,在布达佩斯等城市建立抵抗组织,在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等地开展游击活动。苏军 9月进入匈牙利,12月底包围布达佩斯18.8万名德军。12月28日,匈牙利临时国民政府对德宣战。1945年2月13日,苏军解放布达佩斯。4月4日匈牙利解放。

    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解放战争  1941年 4月德军侵占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共产党于 6月27日成立人民解放游击队总司令部,J.B.铁托任总司令。7月发动全国武装起义(见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战争)。1944年10月20日,南军与苏军协同作战解放贝尔格莱德。此后苏军北上匈牙利,南军继续肃清境内13个师、30万名德军,于1945年5月15日解放全部国土。

    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1941年11月,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组织游击队。1943年 7月成立民族解放军总司令部。1944年11月17日解放地拉那。29日解放全部国土。阿先后抗击过10万意军和7万德军,歼敌6.8万人。

    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解放  波兰在1939年成立第一批游击队和抵抗运动组织。1942年 5月,波兰工人党领导成立人民近卫军,次年游击队活动遍及全国。1943年4~5月,华沙犹太区居民举行武装起义,大部分起义者英勇就义。10月在苏联建立的波兰第一师参战。12月波兰人民代表会议成立,波兰人民军正式诞生。1944年7月苏军进入波兰。8月1日爆发华沙起义,历时63天后失败。1945年1月,苏军发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华沙。2月3日苏军进抵奥得河。波兰全境获得解放。

    1941年秋捷克斯洛伐克游击队成立,活动在喀尔巴阡山一带。1944年8月30日爆发斯洛伐克民族起义。9月8日,在苏联组建的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军团参战。10月6日苏军进入捷境。1945年4月苏军解放布拉迪斯拉发。5月5日,捷举行布拉格起义。9日苏军突入布拉格。11日捷全境解放。

    欧洲西线战场  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西欧、北欧被德军占领国家和意大利北部相继获得解放。德军在阿登山区发动最后反扑失败。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美、英和加拿大等国盟军5个步兵师、3个空降师在法国塞纳湾诺曼底沿海登陆。为此次登陆盟军集结兵力达 287.6万人、6500艘战斗舰艇和运输船只、11000架作战飞机及 2700架运输机。迄12日已有19个师、32.6万人登陆,将 5个登陆场连成一片。由于盟军登陆前准备充分、兵力占有绝对优势、完全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各国官兵与抵抗战士奋勇作战以及苏军东线攻势的配合,而德军对盟军登陆方向判断失误等因素,盟军得以胜利进行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

美军在诺曼底登陆

    法国的解放  1940年,法国反法西斯各党派在国内组织各种抵抗运动(见抵抗运动)。1943年6月,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在阿尔及尔成立。9月8日意大利投降,法国共产党在科西嘉领导起义,10月 4日解放全岛。盟军在法国登陆后,法国内地军积极配合作战。1944年 8月19日,巴黎爆发武装起义。8月25日,战斗法国第二装甲师进入巴黎。30日,以戴高乐为主席的法国临时政府成立。

    8月15日,美法联军在戛纳以西登陆,开始在法国南部作战。28日盟军开进马赛和土伦。9月12日,南北两支盟军在巴黎马赛间的蒙巴尔会师。1944年底法全境解放。

    比荷卢挪丹等国的解放  1944年9月2日,盟军进入比利时。3日,安特卫普人民武装起义,配合盟军解放该市。8日,比利时政府从伦敦迁回布鲁塞尔。9日卢森堡解放。9月17日,英军在荷兰南部发动攻势,荷兰内地军配合盟军作战。1945年 3月荷全境解放。1942年挪威建立抵抗组织祖国阵线。1943年 2月挪伞兵破坏设在挪威的德国惟一的重水工厂。1944年11月,苏军解放挪威北部。1945年5月上旬,挪境内德军向盟军投降。1945年4月,丹麦抵抗运动武装力量发展到4.2万人。5月5日,丹麦境内敌军向盟军投降。

    阿登战役  1944年冬,德国在比利时与卢森堡交界的阿登山区实施代号为“悲哀之战”的最后反扑。12月16日,德军冲破美军防线,至24日突进60英里。1945年1月1日,德军又向驻阿尔萨斯美军进攻。盟军猝不及防,陷于被动,曾向苏军求援。1月12日,苏军全线发动攻势。盟军同时展开反击。1月28日,德军被赶回原来阵地。此役双方参战军队达60个师。德军耗尽其战略后备力量。

    意大利的解放  1943年 9月,德国出兵占领罗马和意大利北部,并将被囚禁的墨索里尼营救出来,拼凑“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傀儡政府。意大利人民开展抵抗运动(见抵抗运动),组织游击活动。1944年6月4日,盟军开进罗马。1945年春,盟军向意大利北部发动攻势,意大利人民在北意各省发动武装起义。4月29日,驻意德军残部投降。5月4日,意大利人民肃清境内敌军。

    亚洲太平洋战场  美军对太平洋日军重点设防岛屿实施海陆空联合作战,到1945年春、夏季打开通向日本本土作战大门。中国和印缅战场上的战斗起着侧翼配合作用。

    太平洋岛屿作战  美军采取“双叉冲击”战略,从西南太平洋和中央太平洋两路出击,越岛进攻,大体上经历3个阶段。①1943年中至1944年9月,美军在西南太平洋战区攻占所罗门群岛、俾斯麦群岛,肃清新几内亚日军;在中太平洋战区攻占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②攻取菲律宾。1944年10月20日,美军在莱特岛登陆。24~25日爆发世界海战史上规模最大的莱特湾海战。日、美双方共出动 282艘舰只,日方在海战中损失几乎全部主力,有航空母舰 4艘、战列舰 3艘、巡洋舰和驱逐舰17艘,从此丧失远洋作战能力。美方损失不大。1945年 1月10日美军在吕宋岛仁牙因湾登陆,3月4日收复马尼拉,3月中旬控制整个菲律宾。③1945年2月14日至3月8日,美军攻取距东京1200公里的琉黄岛(见彩图)。日军战死2.3万人,美军伤亡2.4万人。4月1日美军在冲绳岛登陆,在付出伤亡4.9万人的代价后,于6月30日占领全岛,取得进攻日本本土的海空军基地。

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硫黄岛升起国旗(1945年2月23日)

美军运输车队行驶在“史迪威公路”

    盟军在缅甸的反攻  1944年,中英美联军在缅甸、印度和中国云南几个方面相互策应,连续给予日军以打击,中国驻印度两个军在缅北作战,6月 25日攻克孟拱,8月5日在美军一部参与下占领密芝那,两地共击毙日军8000余人。中国远征军两个集团军从 5月21日开始滇西战役,1945年1月27日在缅北与中国驻印军会师,打通中印、中缅公路(见上右彩图)。南线英军向缅若开地区进攻,自1944年1月9日至 2月27日迫使日军分成小股经丛林撤退,毙敌7000余人,俘5000人,获得英军对日作战的首次大捷。3月8日,日军从缅甸向印度英帕尔进攻,至7月10日失败,伤亡7.2万人。缅甸反法西斯自由同盟成员发展到20多万人,游击队员有5万人,积极配合盟军作战。1945年3月20日,盟军占领曼德勒。5月2日开进仰光,6日收复缅甸全部国土。

    中国战场的局部反攻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仍将陆军主力放在中国,有14个师团驻防朝鲜和中国东北,在中国关内有21个师团、20个混成旅团和 1个骑兵兵团。1944年 4月至1945年初,日军发起平汉、粤汉、湘桂铁路战役,以打通大陆交通线,攻占美国在华空军基地,消除对其本土轰炸威胁。中国国民政府军队抵抗不力,洛阳、长沙、南宁、柳州相继失守, 8个月内丧失大小城市146座,损失兵员50~60万人。在日军后方,各解放区战场于1944年开始局部反攻,攻克城市70余座。至1945年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已达90余万人,抗日根据地遍布19个省区,人口1亿人。

战争的结局

    反法西斯同盟国在1945年迫使德国和日本投降。各国人民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极大代价,终于赢得和平与进步。经过战后年代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各国人民巩固并发展了这次正义战争的成果,并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和国际关系各领域迎来崭新的局面。

    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反法西斯盟国协同作战,粉碎德日法西斯的最后顽抗;同时商定处置战败国的原则,规划战后国际和平,留下了纷争。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4日~2月11日,苏、美、英3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会议维持了盟国间的战时团结,对夺取战争的全面胜利、建立战后新的国际秩序有其积极作用。同时也表露了某些强权政治倾向。(见彩图)

И.В.斯大林、F.D.罗斯福和W.L.S.丘吉尔(从右至左)出席雅尔塔会议(1942年2月)

    纳粹德国的倾覆  1945年4月,苏军集结250万人,由Г.К.朱可夫指挥于16日发起柏林战役。苏军突破奥得河以西德军防线,于4月25日完成对伯林的包围。4月1日西方盟军在鲁尔地区包围西线德军主力,并于 4月18日迫使被围的32.5万名德军投降。4月25日苏军与美军在易北河畔托尔高会师。4月27日,苏军突入柏林市中心。30日,希特勒畏罪自杀。5月3日柏林战役结束,德军伤亡25万人,被俘48万人。德国新政府企图单方面向西方盟军投降未能得逞。5月7日,在西方盟军司令部所在地兰斯,德国政府代表向美、英、苏、法代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8日在苏军司令部所在地正式签署投降书。德国纳粹政权彻底覆灭。5月9日欧洲战事结束。(见彩图)

苏联元帅Г.К.朱可夫(左2)出席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字仪式

德国陆军元帅W.凯特尔在柏林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年5月8日)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3国首脑举行波茨坦会议,决定战后德国应非军国主义化,实行民主化,肃清纳粹主义。这次会议对战后处置德国和欧洲和平问题确立了基本原则,达成某些协议,并预示了德国将出现分裂的局面。会议就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达成协议,协议以中、美、英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发表,即《波茨坦公告》(见波茨坦会议)。苏联对日宣战后成为四国共同宣言。

    日本战败  1945年7月28日,日本政府表示拒绝《波茨坦公告》。反法西斯盟国当即进行打败日本法西斯、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

    美机空袭日本和投掷原子弹  自1944年中起,美国飞机连续大规模空袭日本,到战争结束前共出动14569架次,投弹10万余吨,严重打击了日本军事工业,也导致日本居民大量死伤,近千万人流离失所。1945年8月6日,美机在广岛投下当量为2万吨TNT炸药的原子弹,日本居民死难78150人,受伤和失踪51408人。8月9日,美机在长崎投掷第二颗原子弹,居民死难23750人,受伤43020人(见彩图)。战后各国政界和学术界对美国使用原子弹褒贬不一。中国学者一致认为,投掷原子弹对加速日本投降起了一定作用,但绝非战胜日本主要因素,且使无辜人民蒙受极大灾难。按照当时战局实际状况,即使不投掷原子弹,日本亦败局已定;美国决定使用原子弹,政治考虑超过军事需要。西方政界人物和美军高级将领亦不讳言使用原子弹“根本没有什么军事价值”、于战局“并无什么重大帮助”。

原子弹爆炸后腾起的蘑菇云(长崎,1945年8月9日)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次日,百余万苏军分别从西、东、北 3个方向在中国东北、内蒙古和朝鲜北部4000余公里战线上对日军发起进攻。至14日完成对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日军的分割包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关东军总司令于18日下令部队投降。在中国军民协助下,苏军全部解除关东军武装,于8月底肃清中国东北地区顽抗的日军。苏蒙联军于8月19日进占承德、张北。8月11~30日,苏军在朝鲜人民武装配合下进军朝鲜北部,推进到三八线。同期还占领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9月1日进占国后、色丹两岛。苏军共击毙日军8.3万余人,俘虏59.4万人。

    中国全面反攻  1945年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声明,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反攻。八路军、新四军抽调10万余人进军东北,会同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8月9日至9月2日,解放区军民收复县以上城市150余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在8年抗日战争中共作战12.5万余次,毙伤俘降日军52.7万余人、伪军 118.6万余人,抗击侵华日军大部和几乎全部伪军;解放国土104万平方公里,县以上城市285座,解放区人口达1.25亿人。日本投降后,由中国国民政府接受关内各省和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日军投降。至10月底,日军投降完毕,共128万名官兵放下武器,伪军投降者146万人。中国战场在抗战期间毙伤俘日军总数,按日方有关统计为 133万人(不含东北抗日联军歼敌17万人)。而太平洋战场盟军共使日军损失 124.7万人(包括印缅战场中、英、美3国军队共同消灭的日军16万人在内);苏军共使日军损失67.7万人。中国人民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亚洲各国抗日斗争和武装起义  朝鲜于1932年组成第一支抗日游击队,1943年建立朝鲜人民革命军,长时间与中国东北抗日武装协同作战。1945年 8月配合苏军解放朝鲜北部。1940年 9月日军入侵印度支那,越南人民举行北山起义。次年 5月组成越南独立同盟。1945年3月日本通过建立傀儡政府统治印支地区。5月越南解放军成立,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8月19日爆发越南八月革命。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同日,越南北纬16度线以南日军向英军投降。1942年1月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成立。经过3年艰苦斗争,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发展到1万人,解放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村。1945年9月5日英军在新加坡登陆,马来亚人民抗日胜利果实被夺走。1942年3月菲律宾人民抗日军成立,1944年秋发展到 10万余人。10月美军在菲律宾登陆,人民抗日军配合美军作战。美军占领整个菲律宾后,强制解除人民抗日军武装。1945年3月8日,昂山领导缅甸国民军在曼德勒起义,后全缅掀起起义,配合盟军反攻。1945年泰国抗日义勇队达到近千人的规模。由上层人士领导的自由泰人运动用美国援助的武器装备近万人的武装力量,曾多次准备起义,皆被盟军司令部阻止。后英军在泰国登陆,接受日军投降。

    日本法西斯投降  1945年8月9日,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内阁会议就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争论不休,最后经天皇裕仁裁决。10日,日本正式接受该公告。13日,美国谴责日方故意拖延投降时间,进行猛烈空袭。8月15日天皇广播投降诏书,17日向国内外日军发布和平投降命令。散布在远东、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太平洋岛屿的330万日军陆续向盟军投降。8月30日美军在东京及附近地区登陆,实现对日本的占领。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见彩图)。>至此,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见彩图)

在美国主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1945年9月2日)

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历来为各国学术界所关注,并存在分歧。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一方所进行的是实行侵略奴役、谋求世界霸权的不义战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方所进行的是反对侵略、反对奴役和反对种族灭绝,维护国家独立、民族生存和民主自由的正义战争。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属于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根本不同,因而各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对于这次战争的态度和策略理应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截然不同。这一总的看法,大体一致或近似。分歧之点在于对战争初期性质的分析。

    传统说法将1939年 9月德波战争爆发至1941年 6月德军入侵苏联以前作为一个阶段,认为此阶段的战争与“一战”同样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交战双方都是为了争夺霸权而战,他们之间进行的是帝国主义战争。直到社会主义的苏联被迫投入卫国战争,才使“二战”的性质转化为反法西斯战争。近年学术界对此种见解多有异议,认为战争第一阶段的性质应从交战双方的行动和目的本身判定,苏联卫国战争只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以苏联是否参战作为衡量整个战争性质的尺度。英、法及其盟国所进行的战争同样具有反法西斯、反对侵略的正义性,不能认为它们原先为了争霸,一旦苏联参战它们才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以苏联一国的外交关系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要求各国共产党人按照苏联对外政策需要而行事,正是“二战”初期某些国家共产党人严重脱离本国人民的重要原因,也是国际共运史上的深刻教训。

    近年有一种观点认为,判定“二战”初期的性质应将波、荷、比、卢和丹、挪等遭受侵略的中小国家与英、法加以区别;对英、法又应将其处于消极观战时期与抵抗德军入侵西欧时期加以区别。波兰等中小国家所进行的抵抗,是捍卫民族独立、关系本国存亡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这同中国的抗日战争一样,同属民族解放战争性质。英、法所进行的战争随其从消极观战走向积极抵抗有一个转变过程,并逐步改变其性质。1940年 4月德军大举入侵西欧以前,英、法实际上继续推行绥靖政策,仍在寻求时机与德妥协,以牺牲弱小国家保全自身利益,换取苟安局面,它们宣战系出于帝国主义目的,属于帝国主义战争范畴。当丹麦、挪威沦亡,绥靖主义彻底破产,英、法才转而坚决反对德国侵略。此时它们所进行的战争的性质也发生变化,成为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二战”的全过程,从战争爆发之时起就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英、法参战标志着它们加入以战争手段反对和制止法西斯侵略的行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参与者,而不是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一方。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种力量之间的斗争是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英、法与德国之间,不仅在以武力改变现存国际秩序、重分势力范围和殖民地方面,而且在扩展专制极权统治还是维护议会民主制方面,其矛盾归根到底是无法调和的。英、法统治集团以退让乞求和平已被证明无法满足侵略者的贪欲。对德宣战意味着承认绥靖政策的破产,最后关闭乞和之门,站到法西斯侵略者的直接对立面。这是客观地位的重大改变,这种发展趋向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根本利益相符合,不能视之为仅仅具有表面的象征意义。以英国为代表,其统治集团参战目的具有两重性,并贯穿在战争的始终,即既有反对法西斯主义,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支持各国反法西斯力量包括社会主义苏联对德作战的积极一面;又有力图保持、恢复以至扩大自身势力范围,限制、削弱甚至镇压社会主义力量、人民解放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消极一面。两种倾向在不同时间、不同问题或不同人物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从参战起始,其主导倾向是反法西斯一面,不能只看到或揭露其消极面而否定或抹煞其居于主导地位的积极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防止新的世界大战再次发生,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战后时期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愿望和共同要求之一。整个“二战”长达 6年,参战国家和地区先后有60多个,人口17亿,占世界总人口80%。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双方动员军事力量 1.1亿人。按不完全统计,因战争而死亡者在5000万人以上,其中中国2100余万(居民1800万,军队380万)人,苏联2000万人。直接军费开支11170亿美元(中日军费开支自1937年算起),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 40000亿美元,仅中国财产损失和物资消耗即价值约1000亿美元。无数城乡化为废墟,数不清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有形无形的战争创伤在各国人民心头打上深深烙印。人类决不允许这种悲剧重演。第二次世界大战未能防止的历史教训极其深刻,而反法西斯同盟国团结合作夺取胜利又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启迪,向全世界指明了维护和平的途径。战后时期,各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运动始终具有强大生命力。经过和平力量与战争力量反复较量,各国人民已有现实可能防止或推迟新的世界战争。由于以核武器为代表的新一代武装具有极大杀伤力,人类面临因战争而遭受毁灭的危险。超级大国长时间军备竞赛,使得它们的核武库早已拥有远远超过毁灭全人类的能力,形成核威慑的战略平衡,同时其经济亦无法长期忍受沉重的负担,终于在1988年开始迈出核裁军的步伐。

    “二战”唤醒了人民。被压迫者争作自己命运的主人,引起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同时也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统治集团设法调整、改善其经济政治制度。经过战争,各国共产党人在抵抗运动和游击战争中经受了锻炼,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长壮大,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而在一系列国家赢得胜利。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地区各国人民经受战火洗礼进一步觉醒。一大批国家在战后取得独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运用国家干预和调节,刺激和促进经济发展;欧洲某些国家在社会党执政期间不同程度上推行“民主社会主义”;所有这一切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战后时期得以摆脱20世纪上半叶所陷入的全面经济政治危机,发展到具有许多新特点的现代资本主义。在战争时期服务于军事需要而大为发展的尖端技术,在战后不少转向和平利用,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从而推动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使当今世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引起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巨大变化。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造成极大危害,各国人民经过战争也迎来胜利,迎来新的成就和新的希望。

    参考书目

    B.H.利德尔·哈特著,伍协力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B.H.LiddellHart,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New York, 1971.)

    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北京,1982。

    Б.Г.А.德波林、П.М.杰列维扬科、М. Г.安德罗尼科夫等主编,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2卷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黄玉章、唐志纲等:《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84。

    张继平、胡德坤等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甘肃人民出版社,兰州,1984。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北京,198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第一次世界大战

下一篇:第一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