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行
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殖民者向印度资本输出和控制印度经济的重要工具,50年代末以后被印度工业资本家所采用。经理行的作用是,通过经理行合同对签订合同的公司进行控制,收取高额佣金和利润。经理行常常是它所控制公司的创办人,在公司投产后它立即将大部分,甚至全部股票脱售,用抽回的资本创办新公司。
经理行的产生 18世纪下半期,随着英国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英属印度除了原有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业活动外,还出现一批英国“自由商人”,经营对印度的进出口贸易。他们的经营机构就是代理商行。代理商行起初主要是向靛青生产者提供信贷,然后收购他们的产品运往欧洲。到1820年,代理商行已经对种植园、棉花、航运等行业大量投资。19世纪30年代,一些代理商行通过输入英国资本,开始在印度创办和经营黄麻加工、种植园和煤矿等企业。从而,以贸易为主要职能的原代理商行消失,新的资本主义组织形式-经理行应运而生。
殖民时期 1834年10月加尔各答的印度富商德瓦尔卡纳特·泰戈尔和英籍大靛青商威廉·卡尔合伙建立卡尔-泰戈尔公司。1836年该公司创办并经营加尔各答汽轮拖船公司,首次行使经理行的职能,成为英属印度的第一家经理行。接着加尔各答的其他英国代理商行纷纷仿效卡尔-泰戈尔公司的经营方式管理它们的合股公司。到50年代,经理行制已遍及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和孟买等地。1858年,最早进入纺织工业的一些印度大资本家也开始采用经理行制。
19世纪后半期,英国私人资本以经理行方式不断扩大他们在印度的金融、保险、靛青种植、轮船、轧棉、茶园、煤矿以及黄麻制造等行业中的势力,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经理行的权力达到顶峰,经营一大批公司。这些公司控制印度的茶叶、黄麻和采矿等业。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运动高涨,印度资本家得到发展工业的有利时机。在这期间,印度经理行创办的公司数,已超过英国的经理行。例如1939年印度两家最大的财团塔塔和比尔拉通过其经理行控制的公司已分别达到22家和10家。
独立以后 独立初期,经理行制曾继续发展一个时期。1954-1955年度,印度共有3944家经理行,经管该年度 29625家合股公司中的5055家。这5055家公司的实收资本共计46.52亿卢比,占29625家公司实收资本总额97.08亿卢比的48%。
从1956年起,印度政府鉴于经理行在创办、经营公司中严重的不法行为和其他弊端,逐步加强对经理行权力的限制,以经理行方式创办经营的公司日渐减少。1964年3月,由经理行经营的公司已从1954-1955年度的5055家降到1272家。
6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决定逐步取消经理行制。1966年先在棉纺、水泥、黄麻纺织、制糖和造纸等五项工业中废除经理行制。1969年12月,政府决定全部废除经理行制。到1970年3月底经理行制废止的最后期限为止,剩下的经理行还有139家,经营的公司179家。
印度经理行制的衰败和废除,并不意味着那些原拥有经理行的大资本家垄断势力的削弱,他们采用诸如兼任董事职位、公司间投资等方式,继续发展自己的实力和控制大批的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