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历史故事,了解、借鉴、反思历史,才能创造未来、充实人生、造福社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外国历史记录人物故事 > 美国历史

美国历史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国土主要部份位于北美洲的中央。面积 937.2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0,居世界第 4位。由本土48个州,一个直属区(哥伦比亚特区)和阿拉斯加、夏威夷两个州组成。人口为2亿3930万人(1985),其中白人为18820万人,黑人为2850万人,讲西班牙语人为1760万人(其中60%为墨西哥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人种为 360万人,印第安人为 140万人。宗教信仰以信奉基督教新教各教派和天主教为主,教徒共 14217万人,新教徒为7870万人,天主教徒为5228万人,犹太教徒为405万人,其他教徒714万人。通用英语。首都华盛顿。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16~18世纪,北美洲成为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争夺殖民的地区。在北美洲,法国人建立了新法兰西(包括圣劳伦斯流域下游大湖区,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处);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广大地区)。

    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到达殖民地的大多数是西欧贫苦的劳动人民,也有贵族、地主、资产阶级,以英国人、爱尔兰人、德意志人和荷兰人最多。移民中有逃避战祸和宗教迫害者,有自愿和非自愿的“契约奴”以及乞丐、罪犯;还有从非洲被贩运来美的黑人(见英属北美殖民地)。1607年,英国建立了第 1个殖民据点詹姆士城。1620年,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号船来到北美,建立了普利茅茨殖民地。

    北美独立战争  英国对北美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政策。英法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掠夺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以英国胜利告终。英国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在七年战争前,英国虽颁布了一系列重商主义的航海法、贸易法、工业法,限制北美殖民地经济的独立发展,但当时英法矛盾甚于英国和殖民地的矛盾,英国还要利用北美殖民地的人力、物力来抵抗法国,因而执行不力。北部殖民地商人通过与西、法所属西印度群岛进行走私贸易,获利甚巨,促进了北部殖民地工商业发展。七年战争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全面加强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为王室产业,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并征收重税,严厉缉私,限制殖民地人民的经济活动。18世纪60年代中,英国颁布糖税法、印花税法(见印花税条例),唐森德税法等法令,严重地损害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经济利益。从1619年弗吉尼亚建立议会起,各殖民地相继成立议会,与英国相抗衡,1765年 9个殖民地举行抗议印花税大会,掀起反抗怒潮。

    18世纪70年代英国进一步执行高压政策,1770年波士顿惨案发生。1773年通过了茶税法,引起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颁布了 5项不可容忍的法令,诸如封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讯委员会,领导殖民地人民的抗英斗争。

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年9月5日,除佐治亚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 1届大陆会议,通过了和英国断绝一切贸易关系的决议,继而通过“关于殖民地权利和怨恨的宣言”,同时向英王呈递请愿书。1775年 4月18日,在波士顿附近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爱国者打响了反抗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5月,第2届大陆会议召开。次年 7月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北美独立战争开始时,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战争进行了 8年。到1781年10月,美、法联军攻下英军最后据点约克镇,独立战争基本胜利结束。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北美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 1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它是由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独立战争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如大陆军的总司令G.华盛顿、《独立宣言》的起草人T.杰斐逊外交家B.富兰克林、文化战士T.潘恩。

    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的建成  在战争过程中,大陆会议制订了邦联条例,1781~1787年13州组成了邦联国会,宣布成立美利坚共和国,它是一个松散的州际联盟。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通商。1786年爆发的谢斯起义,使资产阶级和奴隶主震惊。他们决心强化中央政权,保护有产者的经济利益。1787年,在费城秘密地召开制宪会议。在会议期间,大州和小州的代表经过争论,同意每州均选出两名参议员;在蓄奴制问题上,北部资产阶级对南部种植园奴隶主也作出了重大妥协,默认奴隶制存在,在征税及分配众议员席位方面,南部黑奴均以3/5 的人口计算,最后制定了宪法草案。这是世界上第1部成文宪法。1788年6月由9个州批准生效。

    根据宪法,美国建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联邦制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对宪法不附载任何权利法案感到不满,掀起抗议运动,由此增加了宪法前10条修正案,于1791年12月,经11个州批准生效。其中,以“权利法案”著称(见美国1787年宪法)。

    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4月,华盛顿就任美国首届总统。1792年连任。1789~1791年间,在国内外政策存在分歧的政治斗争过程中,由财政部长A.汉密尔顿派组织了联邦党,主张中央集权,外交上亲英,控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国务卿T.杰斐逊派主张维护国内人民民主权利,同情法国革命,组织了民主共和党。1793年华盛顿在欧洲列强联合干涉法国革命时,采取中立政策。1794年11月,联邦政府和英国签订了损害美国主权的杰伊条约。亲英和亲法成为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在外交政策上的分野。在内政方面,联邦政府制定关税条例,建立银行,稳定经济,但实行不利于贫苦人民的偿还国债、州债的办法,并征收国产税。当西宾夕法尼亚农民因抗缴国产酒税而举行起义时,汉密尔顿亲自率领部队前往镇压。1798年联邦党人J.亚当斯政府颁布了 4项摧残人民民主权利的法令,其中“客籍法”是为了驱逐来自法国和爱尔兰的侨民而制订的,“镇压煽动叛乱法”规定对总统或国会以言论、文字“意图中伤”或“加以轻蔑诋毁”政府的人予以惩处。这些措施激起人民群众的愤慨。联邦党由此声誉衰落。

    1801年,由民主共和党T.杰斐逊任总统。杰斐逊政府废除了上述 4项法令,削减开支,减轻税收,取消了酒税,鼓励农产品出口。1803年从法国手中购买了面积达 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英国一直不甘心丧失北美殖民地。英舰在公海上继续拦截美国船只,强制征用美国海员。为维护航海自由,1812~1814年美国进行了第 2次对英战争(见美英战争(1812))。除海战外,优势在英军方面。1814年 8月,英军曾攻占华盛顿首府,焚烧总统府及国会。1814年12月,英美在今比利时的根特签订和约。这次战争使美国得以摆脱英国政治上的控制,经济上的渗透,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

    美国内战前南北经济的不同发展  从19世纪初到内战前,美国领土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美国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北部、南部经济沿着不同方向发展。美国北部资产者,在长期对印第安人进行欺诈性皮货贸易和土地掠夺,进行贩奴贸易以及在西部从事土地投机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欧洲各国间战争的机会,发展海上贸易,扩大航运业,进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在北部,早于1790年在罗得岛就建立了第 1座使用阿克莱特式纺纱机的棉纺厂。此后,其他工厂陆续出现。从19世纪初期起,大量资金投放于工商业,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得到发展。在大力引进西欧科学技术的同时,鼓励创造和发明。50年代,工业化迅速推进。186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居世界第4位。2/3的制造品由东北部生产。西欧移民大批涌入,并向西迁移,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自由雇佣劳动力。在南部,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棉花种植园经济不断扩大,由大西洋沿岸各州扩展到得克萨斯境内,奴隶制作为资本主义机体上的赘瘤而发展着。在西部新开辟的地区,是推广自由劳动制还是奴隶制,南部和北部的代言人争执不休,成为全国政治斗争的主题。1820年北部对南部作出让步,达成密苏里妥协案,双方争执暂时平息。

    美国内战前的外交和政治  1823年,美国总统J.门罗发表了“门罗宣言”(见门罗主义)。反对欧洲列强干涉西半球事务,为美国日后在拉丁美洲进行渗透和干涉提供了依据。1844年,美国胁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望厦条约。1846~1848年,美国发动对墨西哥战争,把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并入美国领土(见彩图)。1851~1864年,参加镇压中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并胁迫日本开放门户。

    在政治方面,联邦党在1814年美英战争即将结束时,召集哈特福德会议,图谋分裂联邦,但遭失败,因而瓦解。联邦党的衰落标志着商业资本开始向工业资本过渡。1816~1824年,美国进入民主共和党一党执政时期,它代表北部资产阶级和南部奴隶主的共同利益,习称“和谐时期”。以后民主共和党分裂,政治力量重新组合。1828年,成立了代表部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西部边疆农民和沿海城市工人联盟的美国民主党,推选A.杰克逊为总统候选人,杰克逊当选并连任总统至1837年3月。1834年美国辉格党成立,它代表工商业者和部分种植园主利益。杰克逊政府以诱骗和武力方式,将印第安人驱逐至密西西比河以西,并制止了南卡罗来纳州借口高关税法而掀起的分裂危机。杰克逊政府废除了贫民因负债而受到监禁的法令,普及了白人男子的普选权,并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习称“杰克逊民主”。工人争取十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十分活跃,纽约、费城等城市具有专业技术的工人组织了工人政党,参加了地方选举。1828~1856年,民主党和辉格党成为对峙的两大政党。除1840年和1848年两届总统竞选由辉格党获胜外,其余各届总统竞选均由民主党获胜。

    随着南部和北部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斗争的激化和黑奴反抗的不断掀起,群众性的美国废奴运动广泛开展。1840年,主张废奴运动的“自由党”成立。1848年,废奴主义者,民主党和辉格党内反对奴隶制的分子组织了自由土壤党,以在西部地域建立自由州为宗旨。1850年,双方经过争执,达成1850年妥协案,同年国会通过严峻的逃奴追缉法(见1850年妥协案)。1854年国会通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取消了奴隶州和自由州的地理疆界线,也就使密苏里妥协案随之废除,遭到北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1854年成立了共和党,以反对奴隶制为宗旨。1856年,民主党J.布坎南当选总统;此时实际上民主党已成为代表奴隶主利益的政党。1857年最高法院作出斯科特判决案,其法律涵意是使奴隶制的规模推向全国。1859年J.布朗领导的反奴隶制的武装起义被镇压(见约翰·布朗起义)。1860年总统选举中,共和党候选人A.林肯获胜。蓄谋叛乱已久的南部奴隶主集团决定脱离联邦,并于1861年 2月另行成立宣布维护奴隶制的南部同盟。

    美国内战以及重建时期  1861年 4月,南部同盟不宣而战,占领萨姆特炮台,美国内战爆发。

    1862年 5月,林肯颁布宅地法,允许耕种西部土地5年的农民,在缴纳10美元证件费后获得160英亩土地的使用权。使在西部垦殖的广大农民,站在废奴派一边,孤立了南部同盟。1863年1月1日,林肯颁布的解放宣言生效,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都被视为自由人,允许参军,短期内即有18.6万名黑人参加联邦军队作战。美国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工人,踊跃参加联邦军队作战。K.马克思和F.恩格斯的战友J.魏德迈转战密苏里等地,为保卫边疆各州作出了贡献。欧洲各国工人,尤其是英国工人反对本国政府对联邦政府进行武装干涉的斗争,有助于联邦的军事胜利。1864年联邦军队占领佐治亚的亚特兰大,将南部同盟截成两段,取得了决定的胜利。1865年4月9日,南部同盟军总司令R.E.李将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邦胜利宣告结束。4月14日,林肯遇刺,翌日身亡,副总统A.约翰逊继任总统。约翰逊对南部种植园主推行妥协政策。1865年11月,密西西比州首先颁布“黑人法典”对黑人残酷迫害。恐怖组织三 K党于1866年成立,对刚获得自由的黑人施以私刊。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共和党激进派占优势的国会提出弹劾总统案(以缺少 1票未通过),并分别于1865、1868和1870年通过了宪法第13条修正案(宣布在美国奴隶制不复存在)、第14条修正案(黑人被承认为美国公民)、第15条修正案(给黑人以选举权)。1867年3月,国会通过重新建设南部法案,对南部实行军管。1867~1877年,南部进行民主重建,各州成立了黑人和白人联合执政的政权,制订了民主的进步法令,14名黑人当选为众议员,两名黑人当选为参议员。北部资产阶级保守势力力图和南部种植园主势力妥协,恢复南部战后初期的旧秩序,以便全力对付全国日益兴起的工人、农民运动。R.B.海斯就任总统,标志着民主重建的结束。1877年黑人在经济上成为谷物分成制的佃户,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见重建时期)。

美国南部奴隶拍卖市场

三K党徒的游行

    19世纪后半叶美国经济迅速发展  南北战争后,由于南部种植园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横贯大陆的4条铁路建成(见彩图),西部广大土地的垦殖,边疆的消失,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在中西部、远西部和南部日益开拓进程中,各地区发展了具有本地特点的工业。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使北美能够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19世纪后半叶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从1860~1916年,耕地面积由4.07亿英亩增加到8.79亿英亩,改良的土地面积扩大了3倍多。小麦和玉米的产量约增加了3倍多。农业中大生产排挤和兼并小生产,在工业的北部,表现为农业日益采用集约耕作,在其他农业为主的地区,大农场数字逐渐增加,1900年,美国农产品总数的一半是由 1/6的大农户生产的,形成了美国式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横贯美国的大干线铁路在犹他州普罗蒙特里角接轨(1869)

抵达北美的欧洲移民

    19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领域有重要发明和突破,其中首推电力的应用。1876年A.G.贝尔发明电话机,1886年T.A.爱迪生制造了电灯,1892年杜里雅兄弟试制成功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试制飞机航行成功。电力广泛应用于工业,导致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1880年美国工业在全国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农业,工业生产总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 4位,跃居至1894年的首位。美国已成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末美国人民群众的斗争  随着生产的聚积和资本的集中,美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对立的两大阶级。产业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大大增强。内战后全国劳工同盟和劳动骑士团两大工人组织先后成立,都以争取八小时工作日为运动目标。全国劳工同盟还提出“同工同酬”的进步口号;劳动骑士团最初是秘密组织,到1881年公开,成为第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工人组织、并吸收非技术工人、妇女、小业主和农民参加。1884年美国与加拿大有组织的行业工会与劳工联合会(美国劳联的前身)成立,曾经通过要求在1886年5月1日实现八小时工作制,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促使劳资矛盾进一步激化(见美国劳工组织)。1877年7月,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随即波及全国各重要铁路线,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第 1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罢工。1886年5月1日,35万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举行示威游行,5月3日晚,发生了芝加哥秣市惨案,因此1889年第二国际巴黎大会上,通过决议,规定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1892年卡内基钢铁公司降低工资,激起霍姆斯特德钢铁工人的罢工。1894年退伍军人J.考克西率领失业军向华盛顿进军;7月,因普尔曼公司拒绝工人合理要求,工人举行罢工,中西部铁路陷于瘫痪。上述罢工和“进军”都遭到镇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入美国的新移民多来自东南欧各国,他们或在城市作工,或在新兴基础工业充当非熟练工人。劳联不顾工人结构的这种重大变化,仍坚持只组织熟练工人的行业工会,执行和企业主妥协政策,漠视未组织起来的广大工人和黑人的利益。1905年,一个新型的按产业原则组成的左翼工会世界产业工人同盟成立,组织了非熟练工人、西部的流动工人和东部的新移民工人,包括妇女、黑人和华工;该同盟的战斗力很强,多次领导了争取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的罢工斗争。由于它不断遭受镇压,并逐渐浸染了无政府工团主义思想,20年代初解体。

    19世纪后半叶,美国农业虽有巨大发展,但由于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农业危机,多数农民陷于困境,从6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农民先后进行农民协进会运动、绿背纸币运动、农民联盟运动,展开反对垄断组织的剥削与中介商人压榨的斗争。1892年,以中西部和西部农民为骨干的全国性的第 3党平民党组成,要求进行经济、政治改革,并参加了总统竞选。1896年平民党和民主党联合参加总统竞选,它的政纲部分由民主党吸收,至1900年,平民党解体。

    城市中产阶级中进步人士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大量弊端,掀起了改革运动,对推进美国民主化起了一定作用。

    1909年 3月,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同工同酬,举行罢工和游行,博得了全国和世界各地广大妇女的支持和响应,次年,国际妇女代表大会决定将3月8日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美国延至1920年国会通过宪法第19条修正案,给予妇女选举权。

    19世纪70年代以后,黑人备受压迫和种族歧视,从1888年至1900年,黑人遭受私刑惨死者平均每年达156人。1905年,著名黑人学者和活动家W.E.B.杜波依斯领导了尼亚加拉运动,对此提出抗议,这一运动成为现代黑人解放运动的起点。

    1887年美国政府取消了印第安人的土地公有制,至1924年给予印第安人以美国公民权。

    美国曾廉价招募华工到西部,修筑横贯大陆的铁路,华工对开拓西部,历尽艰险,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开发工作大体告成时,排华暴行不断发生。1902年,排华法通过后,华工基本上被禁止入境(见美国排华运动(19世纪后期))。

    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  代表先进的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内战前即已在美国传播。内战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美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深,不断发生经济危机。在1873、1883、1893年周期性危机过程中,社会财富日益两极分化,阶级矛盾突出。1867年马克思主义者在纽约组成第一国际美国支部,1872~1876年第一国际总委员会设在纽约,由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友F.A.左尔格任总书记。1876年,成立了美国工人党。在其内部,马克思主义者展开对拉萨尔分子的斗争。1877年,美国工人党改组为社会主义工党,由拉萨尔,F.派把持。90年代,D.德莱昂掌握了该党的领导权,强调在选票箱上争取多数议席,脱离广大工人群众。优秀的社会主义者E.V.德布斯1898年创建美国社会民主党,1901年改组为美国社会党。1912年美国马克思主义者人数很少,始终未能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革命的工人政党,对当时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给予正确领导。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内外政策  美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到19世纪末,在瓜分世界、掠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方面急起直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争夺活动。1889年美国召开了泛美会议,向拉丁美洲渗透。1898年发动了美西战争,击败了老殖民主义者西班牙(见彩图),夺取了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关岛及菲律宾群岛,接着合并了夏威夷群岛。在T.罗斯福和W.H.塔夫脱执政时期,美国交替使用“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在门罗宣言的掩饰下,对加勒比海地区进行渗透和侵略,建立了政治的、财政的控制权。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政变,攫取了巴拿马运河区。在远东,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并运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扩大贸易。1900年,美国参加了八国联军,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并取得在北京等地驻兵的特权。美国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支持日本。在日俄战争结束后,美日因争夺中国东北市场矛盾激化,双方经过谈判,于1908年签订了罗脱-高平协定,双方同意维持两国在太平洋的既得利益。中国辛亥革命后,美国对华积极进行经济渗透。

美西战争——瓜西马尔战役(1898年6月24日)

    在1912年总统选举中,由于共和党分裂,民主党总统候选人T.W.威尔逊上台。威尔逊以“新自由”作为号召进行改革,在内政方面,降低关税,建立联邦储备银行制度,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1914),征收累进所得税(见反托拉斯法)。在对外政策上,他在门罗宣言的掩饰下,对西半球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国进行武装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提供军火,不久又对协约国进行贷款。1916年,威尔逊迎合选民反对美国卷入战争的心理,赢得选票,当选连任。1917年,美国为了确保自己在协约国方面的经济利益,在德国潜艇击沉美国船只后,于4月6日对德宣战。

    美国参战后,1917年威尔逊政府对内实施惩治间谍法和镇压煽动叛乱法,对社会主义左派、富有战斗性的世界产业工人同盟的成员以及反战的人民进行镇压,被捕者达1500人以上。1919年多次镇压工人罢工。大战期间由于国外向美国移民的中断,黑人大量北移,补充了北方急需的劳动力,黑人入伍出国作战,也开拓了视野。威尔逊当政期间,黑人遭私刑者达 425人。战后黑人反对私刑、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日趋激烈。

    1917年,美日签订蓝辛-石井协定,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的山东、东北、内蒙古有特殊利益。1918年,美国参加14国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直到1920年才撤军(见苏俄国内战争)。1918年11月,威尔逊签署对德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繁荣。战后,美国由欠60亿美元的债务国而成为贷出 100亿美元的债权国,美国成为最富有的国家。战争使一般垄断资本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同年12月,威尔逊亲自率领代表团赴欧洲参加巴黎和会,建议以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作为缔结和约的基础。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默认了日本利用欧战的时机,在中国攫取原德国在山东侵占的权益,并进行幕后活动,准备承认日本提出的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的“五四运动”,迫使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威尔逊又企图通过建立国际联盟插手称霸世界。美国新兴的中西部财团主张美国重点应向亚太地区扩张,要求避免卷入欧洲纠纷,因而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对国联盟约提出十四项保留条款,实际上抵制了国联盟约。美国未参加国联。国联建立后领导权掌握在英法手中。

    1921年共和党W.G.哈定执政,正值美国陷入全面经济萧条。他提出“工业正常化”和“抢救资本主义”;对内实行反共政策,迫害进步人士,1919年建立的美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为了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1921~1922年,美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取得建造主力舰吨数与英国相等的权利,并在“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旗帜下,缔结了九国公约,造成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在对欧政策方面,1924年美国制订了道威斯计划,贷款给德国以恢复德国经济。

    1923~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美国国内固定资本的更新,建筑业的兴起,汽车和钢铁工业等的扩大以及商品和资本输出的激增,1923年美国工商业出现了新高涨。与此同时,美国第 2次企业“合并浪潮”,亦即进一步托拉斯化,遍及银行业、工业部门,特别是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甚至扩展到零售商业部门。共和党人C.柯立芝执政时期是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私人垄断资本大为发展。由于国内新兴工业的畸形发展与生产过剩,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和消费脱节,农业长期陷于慢性危机,1929年10月美国首先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随后资本主义各国陆续陷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见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共和党人H.C.胡佛政府采取的自由放任政策和反危机措施失效。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民主党人F.D.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政府实行了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广泛干预、调节的“新政”,整顿金融,复兴工农业,举办救济事业等,挽救了美国的严重经济危机,并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33年11月,美国与苏联建交,对拉丁美洲采取“睦邻政策”。1937年新的经济危机再度出现。1938年罗斯福采用扩大赤字开支的办法,使这次危机有所缓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重振军备,才使经济得到恢复,走向繁荣。

    美国共产党于1929年清除了J.洛夫斯通等机会主义分子,由W.Z.福斯特任美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在经济危机期间,美共领导了反饥饿、争取就业的运动,在“新政”期间,对左翼工会运动起了很大影响。1938年,由于左翼和中派的联盟,按产业原则组成的产业工会联合会(简称产联)成立,把从未被劳联组织起来的非熟练工人组织起来。在左翼工会运动的影响和广大人民要求下,罗斯福政府实施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华格纳法),给予工人组织工会和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推行失业保险、养老金和其他福利措施。1938年实施公平劳动标准法,提出工资的下限和工时的上限,因而工会运动有所发展。

赤色星期四——美国失业工人同骑警搏斗(1932)

    当日德意法西斯分别发动对外侵略时,美国政府采取中立政策。而美国人民以各种形式支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正义事业。美国友好人士如E.斯诺、A.史沫特莱和A.L.斯特朗不断向全世界人民报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1937年,美国共产党于1936~1939年曾派遣3000名优秀子弟赴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他们在西班牙内战中英勇作战,获得国际好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  1939年 9月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 6月22日法国投降,英伦三岛遭到德空军猛烈轰炸,岌岌可危。1941年 3月,罗斯福签署了《租借法》,向与轴心国作战的国家提供物资。同年, 6月22日A.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见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 8月14日,罗斯福与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9月24日苏联政府声明同意其基本原则,接着召开莫斯科三国会议,奠定了美英苏战时合作的基础。在日本决定南进、1941年 7月完全占领印度支那后,美日之间仍进行秘密谈判,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时间。1941年12月 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受到重创。12月 8日,美英对日宣战。12月11日,德意日缔结新的军事协定。英美在日本开始进攻时接连败退。1942年 5月,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击退日军。同年底至次年初,美国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击败日军,美军由守势转为攻势,从而完成了太平洋战争的转折。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逐步形成和壮大。1942年 8月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年7月,美英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9月,在意大利南部登陆。10月意大利投降。1943年11月,罗斯福、丘吉尔、И.В.斯大林举行德黑兰会议。1944年6月,英美等国的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 2月,美英苏举行讨论共同作战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的雅尔塔会议,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还达成了雅尔塔秘密协定,这是对盟国-中国神圣主权的直接侵犯。由于苏军向德国本土迅速挺进,在东西两线盟军的夹击下,1945年 5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共总书记E.R.白劳德受战时英美苏合作的影响,滋长了右倾思想,1944年出版了《德黑兰》一书,鼓吹修正主义路线。主持解散了美国共产党。1945年美共重新建党,以福斯特为总书记。战后初期,美共领导美国无产阶级,为改善劳动条件和遏制反动的政治逆流而斗争。1945年4 月12日,罗斯福逝世,H.S.杜鲁门继任总统。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波茨坦会议,美英就处理德国、波兰等问题与苏联达成协议。美英中发表了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美苏就苏军对日作战取得了一致意见。中国人民坚持八年抗战,对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1945年8月6日,美军在广岛投下第 1颗原子弹,杀伤大批日本居民;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9日美军又在长崎投下第 2颗原子弹,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杜鲁门任命D.麦克阿瑟为盟国驻日最高统帅,美军进驻日本,实现了由美国独家控制日本的局面(见美国占领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  日本投降后,杜鲁门政府一面运送中国国民党军队到各解放区前沿,一面派G.C.马歇尔等来华调处国共两党关系。1946年 7月,在美国支援下,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经过 3年多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消灭了由美国武装的800万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势力撤退到台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扩军参战,并大量供应盟国军火物资,美国成为盟国的兵工厂,出现了战时经济繁荣,国家垄断资本有更大发展。美国利用参战的机会,控制了世界许多重要战略据点,建立了军事基地,战后美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杜鲁门政府凭藉美国的实力地位,对外推行冷战政策,提出杜鲁门主义,制订马歇尔计划,筹划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目的是针对各地区各国的不同情况,或动用美援,进行经济渗透,获取巨额利润;或出动兵力,进行武装干涉,扩大势力范围,在国际事务中领导反苏反共。在内政方面,杜鲁门提出“公平施政”纲领。但收效甚微。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出现,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杜鲁门政府发布行政命令,对联邦公务员进行“忠诚调查”。共和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一系列反共反劳工的立法,如塔夫脱-哈特莱法,麦卡伦国内安全法等等,成为麦卡锡主义产生的温床(见J.R.麦卡锡)。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派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派军事顾问团在台湾建立军事基地。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加紧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在麦克阿瑟指挥下,包括美军在内的联合国军深入三八线以北。朝中两国军队并肩战斗,多次予以沉重反击。1952年共和党人D.D.艾森豪威尔以结束朝鲜战争的许诺当选为美国总统。1953年7月签定了朝鲜停战协定。

    美国对苏执行冷战政策,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以及在朝鲜战场上的受挫,助长了国内麦卡锡主义猖獗近5 年之久(1950~1954)。麦卡锡甚至指控艾森豪威尔政府以及军队内部均有“共产主义渗透”,直接威胁到美国政治制度的正常运转,麦卡锡遭受各方谴责而终于垮台。美国工会运动因受反劳工法和麦卡锡主义的摧残,大为削弱。1955年劳联产联合并,开除了11个进步工会,从此,工会运动走下坡路。艾森豪威尔政府在1953~1954年经济危机的侵袭下,为了缓和国内外紧张形势,在内政外交方面作了调整,扩大了社会保险法的实施范围,加强科研工作的国家化,进一步发展宇航事业。1955年 7月美、英、法、苏四国首脑会议召开,国际形势有所缓和。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向美国尖端科学领先地位进行挑战。1958年,美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从而使美苏军备竞赛进入了宇宙空间竞争。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登月舱在月球着陆。(见彩图)

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登月舱在月球着陆(1969年7月2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朝鲜战争期间,由于有黑人参加作战,军队中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这一事实推动了国内黑人争取民权的斗争。1954年最高法院作出“布朗控诉教育局判决案”,宣布长期统治教育领域的“隔离但平等”原则为违宪。1955年12月,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黑人在M.L.金的领导下,进行长达381天的抵制乘车方面种族隔离的运动,黑人又在餐馆展开静坐运动,以抗议这方面的种族隔离,美国民权运动蓬勃兴起。(见彩图)

马丁·路德·金(右2)在民权运动集会上

美国宇航员N.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1969)

    60年代民主党J.F.肯尼迪和L.B.约翰逊相继执政,实行长期财政赤字政策,扩大军费开支,增加福利费用,经济持续上升。同时,由于他们卷入印度支那战争,并将侵略越南战争升级,支付巨额军费,消耗了美国的大量财富,使美国的经济实力大为削弱,而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60年代,由于侵越战争不得人心,美国国内社会动荡不宁。1961年黑人和白人公民共同展开“自由乘客”运动,1963年4月,小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发动了大规模游行、请愿、静坐和示威运动,8月,25万黑人和白人一起为抗议种族歧视,举行了向华盛顿的进军示威,小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的演说。在黑人民权运动的推动下,国会于1964年6月通过民权法。1964年7月,纽约市哈莱姆区的黑人与军警搏斗,掀起了城市造反运动。随着侵越战争的升级,1965年学生反战运动,黑人城市造反与妇女解放运动相互呼应,形成群众运动的新高潮。1969年R.M.尼克松上台后,美国陷入越战泥淖不能自拔,经常性的财政赤字和庞大的军费开支,加剧了通货膨胀,处于内外交困境地。1969年起,尼克松以“伙伴关系、实力加谈判”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新战略。

    在中美关系方面,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长期被剥夺,直至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美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副总统G.R.福特即就任第38届总统。1975年5月,正式宣布侵越战争结束。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生效,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见中美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同年 4月,美国又制订了《与台湾关系法》,称台湾为政治实体,并坚持向台湾继续出售武器,由于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中美双方经过谈判,于1982年3月达成协议,发表了联合公报,确认分步骤直到最后解决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1984年4月,R.W.里根总统访华,中美关系有稳定发展趋势,但妨碍两国关系进一步改善的障碍仍然是台湾问题。

    在美苏关系方面,尼克松提出新“和平”战略后,两国加强了对话。1972年 5月,尼克松访苏,签署了限制战略武器条约。80年代,美苏军备竞赛从数量方面转向质量方面。1985年以来,美苏经过不断谈判,两国首脑4 次会晤,终于在1988年6月1日,两国领导人在莫斯科交换了中程导弹条约的批准书。美苏关系进一步趋向缓和。

    1986年11月,美国爆发了“伊朗门”事件,披露里根政府(成员)绕过国务院并隐瞒国会,于1985年至1986年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以换取美国人质,并将其中所得款项,转移给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为此,国会两院联席特别调查委员会于1987年5月起,进行了3个月的调查,并举行41天的公开听证会(见彩图)。美国又以保护海湾通航的名义,派遣军事力量去海湾,美伊双方多次发生军事冲突,局势十分紧张。在联合国秘书长及其助手的斡旋下,伊朗、伊拉克于 8月20日正式停火。1988年G.H.W.布什在大选中获胜。1989年 1月里根届满卸任,布什就任美国第41届总统。

美国国会“伊朗门事件”听证会

    在经济方面,1973年“能源危机”后,1974~1975年美国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陷于以“滞胀”为特征的综合并发症中;1980年美国经济严重衰退。1981年里根任总统后,推行高赤字财政政策,用大规模减税和增加国防开支来刺激经济、鼓励投资,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1982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转入低速增长。1987年10月虽发生股市暴跌风潮,美国经济情况仍较平稳,但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仍是美国经济的隐忧。

    参考书目

    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阿瑟·S.林克、威廉·B.卡顿著、刘绪贻等译:《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Arthur S. Link,William B. Catton,American Epoch;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00, Alfred A.Knopf New York, 1980.)

    黄绍湘:《美国史纲1492~1823》,重庆人民出版社,198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