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耕
中国历史人物朝代故事浏览次数:
战国之前普遍实行的以两人协作为特征的耕作方法。当时因工具和技术较为落后,许多生产活动均非一人所能独立完成。清代学者程瑶田以为:“言耕者必言耦,以非耦不能善其耕也。耦之为言并也,共事并行,不可相无之谓耦。”这一说法符合于战国以前的实际状况,但两人如何具体协作,目前因有关材料太少而难以弄清,故在学术界对此一直有争论。
古书中早有关于耦耕的明确记载,如《诗经》中有西周时往往“千耦其耘”,“十千维耦”。《左传》记春秋初年郑刚迁到东方时,即“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国语·吴语》说:“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这些记载说明耦耕在农田劳动中的重要性。《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这是春秋末年尚保留有耦耕的一条确证。
由于各种农田劳动都要求两人协作,因而在劳动以前就需要对劳动力加以组合。一般是在岁末由官吏来主其事,如《吕氏春秋·季冬纪》:“命司农计耦耕事。”《周礼》中对此有更为具体的记述,如《地官·里宰》云:“以岁时合耦于锄,以治稼穑,趋其耕耨。”郑玄注云:“锄者,里宰治处也,若今街弹之室,于此合耦。使相佐助。”
战国时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田地被分割成百亩,由五口之家的小农去耕种,各家之间的互助协作已无必要,耦耕也随之而不复存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