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廷锴
【生卒】:1892~1968
【介绍】:
爱国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字贤初,广东罗定县人。1892年 4月15日(清光绪十八年三月十九)出生于农民家庭。18岁开始在广东新军当兵。1920年到广州入陆军讲武堂受训,毕业后任粤军上尉副官,继任一师四团连长。1923年任孙中山大本营特别团营长。次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 7月驻粤各军编为国民革命军,任第四军第十师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攻克武汉后升任第十一军新编二十四师副师长、师长。1927年随叶挺、贺龙参加南昌起义,任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十师师长兼右翼总指挥等职。当所部离南昌入进贤县时,实行分共,离开革命,率部转入福建。后其部接受蒋介石改编,蔡任第六十师师长,参加国民党新军阀混乱。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军长,被派赴江西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三次“围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调往上海。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上海发动攻击,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一道奋起抗战。蔡廷锴等不顾国民党当局“忍辱求全”的指令,密令全军,如遇日军向本军驻地进犯“应以全力扑灭之”;又坚决抵制国民党当局立即换防的决定,毅然进行抗战。十九路军将士在上海各界人民支援下,艰苦奋战了三十三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正气。后被蒋介石调往福建“剿共”。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影响下,于1933年10月与红军达成抗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同年11月下旬,同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抗日反蒋,并任政府委员和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1934年春,福建事变失败后,他到南洋等地继续从事抗日反蒋活动。此后,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日趋密切。1935年在香港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大同盟,为最高负责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度任国民党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在两广指挥作战。后期对蒋介石的独裁和内战政策表示不满,积极参加民主和平运动。1946年 4月在广州与李济深等共同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这一团体后并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成立),为中央负责人之一。1948年9月,由香港到达东北解放区。1949年2月赴北平,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8年4月25日在北京逝世。著有《蔡廷锴自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