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述学
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学科。因始于对亚述帝国的文物、文字研究而得名。其研究范围不限于亚述帝国,而且包括早王朝时期、阿卡德王朝、乌尔第三王朝、古亚述、古巴比伦、加喜特、中亚述、新亚述、新巴比伦、波斯、塞琉西王国等阶段。
亚述学是历史学中比较年轻的分支学科。它立足于文字史料和考古材料两个基点,采用人类学、社会学、语言文字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古代西亚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进行全面研究。楔形文字的释读是亚述学的重要研究手段。楔形文字最早用来书写苏美尔语,后来则书写阿卡德语,其他民族也借用楔形文字书写埃兰语、赫梯语、胡里安语、乌拉尔图语等。
亚述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1778年德国旅行家C.尼布尔发表了他从波斯波利斯及伊朗其他古城抄录的铭文,其中包括用楔形符号书写的阿卡德文、埃兰文和用楔形音节符号书写的古波斯文。但当时对这几种古文字尚无人释读。1802年德国人G.F.格罗特芬德译出了其中部分古波斯文。1835~1837年英国人H.C.罗林森抄录了波斯大流士贝希斯顿铭文中的古波斯文和部分埃兰文,但也仅译出古波斯文的开头部分。1843~1845年法国人P..博塔在豪尔萨巴德发现了亚述王萨尔贡二世的铭文石版。英国人A.H.莱亚德于1845~1847年在尼姆鲁德发现了亚述王亚述纳西拔二世(公元前883~前859在位)宫殿的浮雕,1849年又在库永吉克(尼尼微)发掘出亚述巴尼拔的楔形文字泥版“图书馆”,并将这批楔形文字泥版运到伦敦大英博物馆。1857年,以英国东方学家H.C.罗林森为首的一部分学者破译阿卡德文成功,为亚述学奠定了基础。不久,罗林森等学者又将苏美尔语基本释读出来。此后,法、美学者先后对拉格什、尼普尔等古城进行了发掘工作,亚述学中出现了苏美尔学的分支。
20世纪以来,亚述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考古工作逐渐摆脱了单纯搜集文物的作法,形成了一门通过发掘考古遗存研究古代文化的学科,文献整理工作也在翻译出版大量铭文的基础上进入了专题研究阶段。英、 法、 德等西欧国家继续在考古和文献出版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急起直追,赶上了欧洲,而且较早地利用人类学等方法,对美索不达米亚的农业起源、城市革命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以И.М.季雅科诺夫为首的苏联亚述学家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提出了一些社会经济史方面的问题,如早王朝时期存在土地私有制等,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在亚洲,除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对其本国范围内的文物开始进行发掘研究工作外,日本从50年代起就建立了亚述学研究机构,目前不仅在西亚进行考古,而且在苏美尔语言学研究方面居先。中国于1986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建立了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开始从事亚述学的教学和研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