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历史故事,了解、借鉴、反思历史,才能创造未来、充实人生、造福社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人物朝代故事 > 吴澄

吴澄

【生卒】:1249~1333

【介绍】:

    元代理学家。字幼清,晚年改字伯清。抚州崇仁人。幼聪敏好学,曾受教于朱熹再传弟子饶鲁的门人程若庸,与其族子程巨夫为同学。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应乡贡中选;次年,就试礼部,落第。授徒于乡里,作草屋以居,题名“草庐”,因此被称为草庐先生。入元后,避兵乱隐居乐安布水谷,从事著述,至元二十年(1283)还居草庐。二十三年,程巨夫奉诏到江南搜罗人才,从之至大都,不久即辞归。元贞年间,讲学于龙兴(今江西南昌),为江西行省左丞董士选所赏识,荐于朝。大德五年(1301),授应奉翰林文字,次年至京,而该职已改授他人,遂南还。八年,被任为江西等处儒学副提举,迁延不赴,后称病辞职。至大元年(1308),授国子监丞;四年,升司业。当时国子监学官只知踵袭许衡成法,教学止于朱熹《小学》、《四书集注》诸书,年年如此,毫无进步。吴澄到任后实行改革,亲自执教,辨析诸家传注的得失,融会不同学派的学说,并拟定教法,分经学、行实、文艺、治事四门,扩大了教学内容。他曾对学生说:“朱子道问学工夫多,陆子静却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弊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提倡为学应以尊德性为本,因此遭到议论。又因不同意实行大学积分法,与同事意见不合。皇庆元年(1312),辞职还家。次年,集贤院奏请召为国子祭酒,反对者指责他为陆学,不合许衡尊信朱子之义,不可为国子师,于是作罢。延祐五年(1318),授翰林直学士,遣虞集驰驿召入朝,中途因病不行。至治三年(1323),超拜翰林学士,复遣近臣至其家征召,乃入京。泰定元年(1324),命为经筵讲官,复命修《英宗实录》。二年,《实录》成,辞官南归。晚年仍致力于著述、讲学,南北士人来从学者甚多。元统元年(1333),卒于家。谥文正。

    吴澄为学虽由朱熹《四书集注》入门,又得到朱学人物的指授,自称其学为朱子之学。但他不偏执于一家,对陆九渊的“本心”学说尤为赞赏,认为是出于孟子,并谓“以心为学,非特陆子为然,尧、舜、禹、汤、文、武、周、孔、颜、曾、思、孟,以逮邵、周、张、程诸子,盖莫不然”。他极力调和朱、陆两家学说,称“二师之为教一也”,反对持门户之见。著述丰富,尤精研诸经,著有《易纂言》、《诗纂言》、《书纂言》、《春秋纂言》、《三礼考注》等,在元代理学中具有崇高地位,与许衡并称“南吴北许”。有《草庐吴文正公全集》传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吴楚七国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