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历史故事,了解、借鉴、反思历史,才能创造未来、充实人生、造福社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 > 印刷术的发明

印刷术的发明

    

    △战国铜印 这枚铜印长、宽、高均为1.5厘米,印上有“牢阳司寇”四字,刻成反体,使用时与印刷的原理相同。

    ●时间:7世纪初、15世纪

    ●地点:中国、欧洲

    ●关键人物:毕昇、谷登堡等

    入选理由: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严重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印章和石刻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启示,碑拓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为印刷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德国人谷登堡在铅活字方面也为印刷术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印刷术的发明将人类文明提高到可以无限期保留的崭新阶段。

    

    ◇史海经典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和推广,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中国的印刷术主要经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雕版印刷出现在活字印刷之前,是中国古代印章、拓印等技术发展的产物。

    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战国时期,私人印章就已经很流行了,那时称为“玺”。秦始皇灭六国,得楚和氏璧,凿国玺,“玺”字从此被封建帝王所垄断。汉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阴文,用于封泥之上,后来纸张流行,封泥逐渐失去效用,水印取而代之,凸起的阳文多起来了。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阳文印章提供了一种从阳文反写文字取得阳文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东晋时期,道教兴起。道教注重符录,他们在桃枣木上刻下文字较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据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道家有一种刻着120个字的印章。

    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有直接启发的作用。初唐时,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10个春秋时秦国的石鼓,这是公元前8世纪的石刻。秦汉以后,石碑盛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口授,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汉灵帝四年(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大约在4世纪左右,聪明的中国古人发明了拓印法。拓印的方法很简便,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用毛刷轻敲,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拍子,蘸着墨汁,轻轻地均匀地往薄纸上刷拍,等薄纸晾干后揭下来,便是白字黑底的拓本。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拓印从此出现。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印章与拓碑逐渐发展合流的产物。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大约在隋末唐初,即7世纪初期。有人认为,最早使用印刷术者,为民间或佛教寺院。唐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梓行《女则》,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使用印刷术的文献。还有文献记载,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到长安后,曾用纸大量印刷普贤像。唐穆宗长庆四年(825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到当时扬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来换茶酒。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雕版印刷术的最早记载。

    到目前为止,唐代印刷品已有多处发现。1900年,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该卷最前面是一幅扉画,画的是释迦牟尼说法的情景,其余印的是《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图文精美,雕刻刀法细腻,浑朴凝重,为世人所瞩目,这说明当时的印刷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唐代《金刚经》印本 这件卷轴《金刚经》印于唐咸通九年(868年),发现于甘肃敦煌千佛洞,卷首为说经图,后面为经文。

    ●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长,雕版印刷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刻版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空间,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另外,在雕版过程中,刻错字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刻错一个字就废掉一块版,这太可惜、太浪费了。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用凿子将错字挖掉,再用一块同样大小的木块刻好字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民间发明家毕昇终于首创泥活字,成功地进行了活字印刷。有关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记载很少,好在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对活字印刷作了较详细的记载:用粘土刻字,每字一印,制成大小划一的薄字印,然后用火烧烤使它陶化,即成坚硬的泥活字。刻字时,同一字刻几个印,常用字则多刻,以备排版中遇到相同的字时应用。字印按音韵分门别类,贮放在木格里。排版时,先依照稿本拣出所需要的字,整齐地排在一块四周有框,中间放有松香、蜡、纸灰等混合药剂的铁板上;当活字排满一版就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再用一块平板从上面压平,使板上的字面平整;待药剂冷却凝固后,活字就平整地固定在板上,成为版型。人们可以像雕版印刷那样,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进行印刷。印刷完毕后,再把字版烘热,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供人们下次再用。

    ●谷登堡与大批量印刷

    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后不久,就逐渐传播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东方邻国,并继续向其他周边邻国传播。约于13世纪后期,印刷术传到波斯,1294年,波斯的统治者开始用中国的方法印刷、发行纸币。15世纪时,欧洲人逐渐掌握了印刷术。起初,他们使用的是雕版印刷法。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术得到推广。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人物是德国人谷登堡。

    约翰·谷登堡,1400年出生于德国的美因茨。15世纪中叶,他开始致力于活字印刷的发明研究。他生前排印的最为著名的杰作,是在美因茨印制的《圣经》,后人称之为《谷登堡圣经》。

    有人说,谷登堡的贡献在于发明了活字。但早在谷登堡之前,中国人毕昇就已经发明了活字,毕昇的活字是由胶泥制成的。有人说,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但在谷登堡出生之前,朝鲜就已经有了金属活字。那么谷登堡对印刷术的贡献到底在哪里呢?

    现代印刷过程有四大要素,即活字、排版、印刷机以及印刷材料,如纸张、油墨等。在谷登堡以前,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已在欧洲广泛传播,这为谷登堡的发明奠定了基础。虽然在谷登堡之前,许多伟大的发明已经出现,但他对其进行了重大的改进。例如,他发明了铸字盒、铸造活字的合金、冲压字模,以及油脂性印刷油墨。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一套高效率的生产方法。这使得印刷具有了大批量生产的可能。

    约翰·谷登堡为每个字母与符号制作了一个钢片,压在软铜块上形成一个铜模,铸造出大量的铅字。另外,谷登堡还发明了一种手铸工具,将铜模放置其中,只要倾入熔化的合金,字母与符号即可产生。要实现大批量印刷,印墨是必须的,为此谷登堡发明了一种脂肪性印刷油墨。此外,谷登堡还发明了木制印刷机。经过3年的辛劳工作,拉丁文《圣经》终于在1456年印刷完成。1460年谷登堡又印出另一部圣经《卡特里康》。谷登堡的发明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但谷登堡并没有因此成为百万富翁,最后在贫困中死去。

    

    ▲谷登堡发明的印刷机 15世纪中期,德国出版商约翰·谷登堡发明了印刷机,他被西方人视为现代印刷术的发明者。

    

    ▲泥活字版模型 泥活字是刻在一个个用黏土做的小方块上的单字,用火烧硬以后,成为陶字,印完一版以后可以拆下来再使用。

    

    ◇延伸阅读

    

    活字印刷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刻版费用,缩短了印刷时间。这种既经济又简便的印刷方法,是毕昇在世界印刷史上树立起的一块划时代的丰碑。德国人谷登堡发明和改进各种印刷技术,使大批量印刷变成现实。大量宗教著作、希腊和罗马经典著作、科学文献…··开始大规模传播开来。这对文艺复兴的出现和中世纪的终结起到了巨大作用。印刷术使书籍的数量剧增,促进了西方近代教育兴起,从而大大改变了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面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时代

上一篇:十字军东征

下一篇:大学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