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文字
蒙、元时期先后行用两种蒙古文字。一是蒙古畏兀字,一是八思巴蒙古字。它在发展民族文化,保存蒙、元时期丰富的文化遗产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蒙古畏兀字 创制于成吉思汗时期(1206~1227)。蒙古原无文字,据《蒙鞑备录》、《黑鞑事略》等书记载,习用刻木记事。成吉思汗建国时,以畏兀字母书写蒙古语,称为蒙古畏兀字。畏兀字即古回鹘字,源于粟特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创始于8世纪。原为自右向左横写,后改为自左向右竖写。共有字母二十个左右,各时期有所增损。蒙古畏兀字以畏兀字母拼写蒙古语言,亦自左向右竖写。自1206年以来,逐渐在蒙古族中行用。蒙元统治者用以书写诏令文书,并曾用以译写《孝经》、《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汉文典籍。现存蒙古畏兀字文献,最早者为苏联列宁格勒所存1225年移相哥刻石(或称成吉思汗石)文字五行。中国所藏1240年紫微宫碑蒙古畏兀字三行(《元代白话碑集录》)也是较早的一种。元朝建国以后,刊有蒙古畏兀字的碑石,现有多种留存在中国各地。北京故宫图书馆藏有元代刊刻的蒙古畏兀字与汉字对译的《孝经》,是罕见的古籍。元世祖忽必烈命八思巴制作蒙古字颁行后,蒙古畏兀字不再作为官方文字,但仍在民间行用。
八思巴蒙古字 元世祖忽必烈在1260年即位后,封授吐蕃萨斯迦喇嘛八思巴为国师,命他制作蒙古字。至元六年(1269)正式颁行,称为蒙古新字,次年又改称蒙古国字。至元八年规定:“今后不得将蒙古字道作新字。”八思巴新制的蒙古字由此成为官方法定的文字。这种蒙古字系依据藏文字母改制而成。藏文字母来源于梵文字母,横行拼写。八思巴制蒙古字,改为方体,自上而下直写,自右向左行,当是参照了蒙古畏兀字和汉字的书写及构字方式。八思巴蒙古字共有字母四十多个,用以拼写蒙语,也拼写汉语。字母基本通用,但有些字母在拼写蒙语和汉语时,代表的音值不同。现存八思巴蒙古字文献,主要是保留在中国各地的碑石和历代收藏的拓本,以及官印、钱钞等文物上。广东南华寺保存的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圣旨原件,是现存元代八思巴蒙古字的珍贵文献。《事林广记·蒙古字百家姓》和传写本《蒙古字韵》将汉字与拼写汉语的八思巴蒙古字对照,是当时的识字课本。此外,现在还可见到八思巴蒙古字拼写藏语的佛经残片。至元六年元世祖颁行新字的诏书,曾明确规定,以新制的蒙古字“译写一切文字”,实际上是企图以一种通用字母拼写蒙、汉、藏等各民族的语言。这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次创造性的尝试,也是制作汉语拼音字的第一次尝试。但由于同时兼顾几个民族的语言,在表示音值和构制字体时都不免存在各种缺陷。采用汉字方体字形拼写蒙语,以一个方体字拼写一个音缀,致使语词割裂,不易识读,不如蒙古畏兀字以词为单位构字,便于读写。
八思巴字百家姓《事林广记》卷五/续集十二下
元朝一代,八思巴蒙古字始终作为官方文字行用。元朝亡后,北元也还用以铸造官印。此后,八思巴蒙古字渐不通用。蒙古畏兀字经过改革,沿用至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