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
7 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创立的一神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伊斯兰一词,阿拉伯语意为“顺从”。该教尊奉安拉(中国穆斯林亦称真主)为唯一的神,认为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世上一切事物都由安拉安排,人们必须绝对服从安拉的意志。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古兰经》,是立法和行为道德规范的依据。穆罕默德创教不久,因受迫害,于622年动员大批教徒从麦加迁至麦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Ummah)。后来穆斯林把这一年作为伊斯兰教历元年。632 年,穆罕默德完成了创教和统一阿拉伯半岛的事业。以后他的继承人(哈里发)对外进行征服战斗,建立了在中国史籍上称为“大食”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随之在亚、非、欧广大地区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
史学界一般认为,伊斯兰教于7世纪中叶开始传入中国。651年8月25日(唐永徽二年八月初四)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唐书作噉密莫末腻)首次派使臣来长安,觐见唐高宗李治。这是伊斯兰教国家与中国第一次遣使聘问。但民间交往可能更早。早期来中国的大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他们通过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来到中国。陆路沿古老的丝绸之路,经天山南北、河西走廊来到唐都长安。当年的长安有西市,内有“波斯邸”、“胡店”。海路前来中国的商人由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出发,经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分别到达广州、泉州、扬州、福州、杭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唐书上称他们集中居住的地区为“蕃坊”,这些商人被称为“蕃客”。他们在蕃坊内建造清真寺,过宗教生活,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751年(唐天宝十载)为争夺石国(今塔什干),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发生一次“怛逻斯之战”,唐败,唐军有大批人员被俘往西亚。其中,杜环回国后撰有《经行记》,原书已佚。其叔父杜佑所撰《通典》中有他介绍伊斯兰教情况的片断记载。
中唐时,为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向大食等国借兵。两京收复后,肃宗允许大食兵世居华夏,可与中国妇女通婚。据传天宝以后留居长安一带的蕃兵胡贾几达四千人。
宋代与阿拉伯之间的交往绵延不断,来华穆斯林有增无减。为扩大贸易,宋朝廷先后在广州、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等港口专设市舶司。五代、北宋之际,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到15、16世纪,在新疆地区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元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1219年起,成吉思汗率蒙古军大举西征,占领了今中亚及东欧、伊朗北部大片土地,建立了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其孙旭烈兀举行第三次西征,攻陷了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建立了伊利汗国。蒙古贵族把上述被征服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组成“西域亲军”,率之东来,并把他们编入探马赤军,参加忽必烈在中国各地的征战;战后就地屯聚牧养。这些东来的“回回”在中国各地定居后,与当地居民通婚,繁衍子孙,逐渐形成回回民族。元代“回回”属色目人,社会地位仅次于蒙古人,不少穆斯林在中央政府任重要官职,穆斯林人口也急剧增加,遍及全国各地,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之说。伊斯兰教得到元统治者的保护,同佛教,道教等有同等地位,称为“清教、“真教”或“回回教”。
唐代的伊斯兰教建筑怀圣寺光塔 广东广州
明朝开国功臣中有不少是穆斯林,如常遇春、胡大海、蓝玉、沐英等。明朝历代统治者对穆斯林采取怀柔政策,穆斯林在朝中为官的不乏其人。七次下西洋、到麦加朝圣并带回天房图的郑和就是其中之一(见郑和下西洋)。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穆斯林到明代正式形成了民族共同体——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在明代也相继接受了伊斯兰教。
清朝统治者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实行歧视和高压政策,各族穆斯林的武装起义此伏彼起。
明清时期是形成带有中国社会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阶段,创办了经堂教育,开展用汉文结合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来阐发伊斯兰教义的译著活动,出现了苏非派神秘主义思想与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相结合的伊斯兰教门宦制度。
中华民国时期,当局经常挑起和制造民族纠纷,并采用“以回制回”的策略,扶植、利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反动上层和封建势力,对广大穆斯林进行残酷统治,并多次挑起教派之争。各族穆斯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共同创建新中国。这一时期,随着时代前进,伊斯兰教自身也有革新,如倡兴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翻译出版伊斯兰教典籍和刊物,组织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回教学会和宗教团体——中国回教俱进会,出现宗教革新的派别,等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