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陷巴士底狱
●时间:1789年7月14日
●地点:法国巴黎
●关键人物:路易十六
入选理由:
巴士底狱是法国最后一座封建堡垒,攻陷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高潮的开始,它充分显示了法国人民的激情和力量。法国大革命虽然充满了血腥,但它打垮了专制王国,建立了共和政权;它以法律代替了独裁,以平等取代了特权。
◇史海经典
1789年7月13日,法国首都巴黎上空响起了警钟,手持斧头、短刀的手工业者、小商人、职员、大学生和各色穷苦的劳动人民冲进了政府的军火库,纷纷夺取枪支。随后他们攻占了一个又一个的阵地,巴黎市区到处都是起义者的街垒。到了14日的早晨,起义者几乎控制了巴黎所有的街区,只剩下巴士底狱还在国王军队手中。
“到巴士底狱去!”起义队伍中响起了呼喊声。起义者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涌向巴黎的最后一座封建堡垒——巴士底狱。
●攻陷巴士底狱
现在的巴黎东部有个巴士底狱广场。二百多年以前,阴森恐怖的巴士底狱就耸立在这里。巴士底狱是一座非常坚固的古堡,建于1382年。当年,为了防御英国人的进攻,法国国王查理五世下令,按照12世纪著名军事城堡的式样在城门前建造了此堡垒。后来,由于巴黎市区不断扩大,巴士底狱古堡失去了防御外敌的功能。到18世纪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点和关押政治犯的监狱。
巴士底狱高100英尺,有八个高大的塔楼,塔楼上面架着15门大炮,大炮旁边堆放着几百桶火药和无数的炮弹。它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巴黎。反对封建制度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曾被关在这里,巴士底狱成了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
起义者如洪水般涌向巴黎的最后一座封建堡垒,守卫巴士底狱的士兵从房顶上和窗户里向起义者开火,塔楼上的大炮也开始猛烈轰击。
冲在前面的起义者被强大的火力压制住了,无法接近巴士底狱,他们只能躲在街垒后开枪还击。他们没有大炮,只有从各处寻来的一些旧炮,甚至是几百年前铸造的长满铁锈的古炮;他们没有炮手,于是一些人自告奋勇出来开炮,一个名叫肖莱的卖酒人居然充当了炮手。这些旧炮在激昂的起义者手里,竟然轰鸣起来。一排排炮弹炸在巴士底狱的墙上,顿时烟雾弥漫,砖屑纷飞。可巴士底狱的围墙实在太坚固了,这些旧炮根本无法攻破它,反倒是起义者们一个个被炮火、枪弹击中。
一个小时过去了,围攻巴士底狱的人越来越多,战斗却没有什么进展。人们十分着急,勇敢者拿着火把冲到拱门前,点着了卫兵室和军人食堂,可对高高的塔楼还是毫无办法。有人喊道:“用磷和松脂混在一起,烧敌人的大炮!”但炮位太高,根本够不着。
这时候,从阵地后面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真正的大炮和炮手!快去找!”混战在继续。两个多小时之后,阵地上突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原来,一门威力巨大的火炮被拉来了,有经验的炮手也找到了。不一会儿,猛烈的炮火射向巴士底狱。巴士底狱的部分守军举起白旗投降了。吊桥徐徐放下,起义群众冒着拒降守军的炮火和枪林弹雨,冲了进去。
攻陷巴士底狱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法兰西,革命烽火相继在法国各地燃起。各地城市民众涌上街头,占领市政府,建立国民自卫军;农民们也拿起农具造反,烧毁地主庄园和地契。不久,由人民组织起来的制宪会议掌握了大权。这一年,制宪会议颁布了“废除一切封建义务”的《八月法令》,紧接着又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了“人身自由、权利平等”的原则。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巴士底狱始建于14世纪,原是一座防御外来侵略的军事要塞,后来成为专门关押反对封建制度的人的牢狱,是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巴黎人民对其深恶痛绝。
▲今天的巴士底广场 1791年,象征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被彻底拆毁,巴黎人民把这里改建成巴士底广场。
●革命前的形势
巴黎人民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举行武装起义呢?
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也已深入人心。但法国却是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农业占统治地位,工商业发达。专制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加重对人民盘剥。国内关卡林立,阻碍了贸易的发展。
当时的法国社会等级对立严重。僧侣是当时法国封建社会的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其他各种人都归入第三等级。第一、第二等级为特权等级,只占总人口的3%,却占有全国1/3以上的土地。他们有钱有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同僧侣、贵族狼狈为奸,弄得民不聊生。
当时,法国的王公贵族过着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再加上连年的对外战争,法国封建政府的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危机越来越严重。路易十六在1789年被迫通过召集已经停开了175年的“三级会议”来筹款。可是,参加三级会议的第三等级代表识破了国王的诡计。他们利用开会的时机,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限制国王的权力,把三级会议变成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第二,改变按等级分配表决权的办法,要求三个等级共同开会,按出席人数进行表决。路易十六听了这些要求,气得暴跳如雷,立即调集军警,封闭会场,禁止国民议会开会。1789年7月9日,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议会”,公开反抗国王。路易十六偷偷将效忠王朝的军队调回巴黎,准备逮捕第三等级的代表。消息传出后,巴黎人民群情激愤,怒不可遏。于是,酝酿已久的一场大革命就这样爆发了。
▲路易十六的死刑 1793年1月18日,国民公会以叛国罪判处路易十六死刑。1月21日,路易十六在巴黎革命广场被送上断头台。
●《马赛曲》响起
革命风暴过后,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装腔作势向欧洲各国发出通告,表示拥护革命;可同时他又秘密派人出国,通知各国政府不要相信他的公开声明。王后玛丽在给她的哥哥、奥国皇帝威廉的信中写道:“武力已经摧毁了一切,现在只有武力才能够恢复一切。”路易十六还派密使到西班牙,请求帮助他逃离法国。
1791年6月20日深夜,一辆布幔低垂的马车悄悄驶出王宫,向巴黎东北方向急驰而去。第二天清晨,马车来到了离边境不远的一个小镇。车夫在驿站门前停下车来,准备换马继续赶路。这时,一个人从车窗里伸出头来,焦急地四面张望。这一切引起了驿站长德鲁埃的怀疑,他仔细一看,认出车上的人正是路易十六。德鲁埃立即敲起警钟,高声喊道:“快截住那辆马车,国王要逃跑啦!”附近的群众听到后,立即紧紧追赶,终于在小镇附近把马车截住,车里坐着3个人,正是化了装的国王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王子。
国王逃跑的消息使革命群众非常震怒。几千人手执刀枪走上街头,撕毁了国王的画像。近万名巴黎群众在练兵场上集会示威,要求审判路易十六,废除君主制。当时革命内部出现了不同意见:代表激进力量的雅各宾派(因经常在巴黎雅各宾修道院聚会而得名)和代表中间势力的吉伦特派(因代表人物来自吉伦特省而得名)都主张惩罚国王;代表保守力量的君主立宪派却包庇国王,并且脱离了雅各宾俱乐部,到斐扬修道院开会(因此又叫斐扬派)。君主立宪派不但包庇国王,还派兵镇压示威群众,造成50多人伤亡。在他们的纵容下,国内外反动势力十分猖獗。法国的革命形势引起了欧洲封建国家的普遍恐慌,奥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联合发表宣言,宣称要派军队惩罚“罪犯”,恢复法国国王的“君主统治”。俄国、瑞典、西班牙纷纷表示支持。
1792年春天,普奥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战争爆发。国王和王后设法延误军机,阻止军需品生产,并暗中派人把作战计划和军事机密送给奥国军队;不少高级军官通敌叛逃,致使法军节节败退,革命面临空前的危机。
面对强敌,以布里索为首的吉伦特派勇敢地站了出来,领导革命,他们与政见不和的雅各宾派暂时联合,号召所有人拿起武器。国难当头,法国人民响应号召奋起抗击。一支又一支义勇军开赴巴黎,马赛义勇军在《马赛曲》的鼓舞下奋勇前进更成为历史经典。
1792年8月10日夜,警钟再次回荡在巴黎上空,巴黎人民再次起义,占领了王宫,以路易十六为首的封建政府彻底垮台。9月20日,同仇敌忾的法军在瓦尔密之战中大败普奥联军,并乘胜将所有侵略军赶出了法国。第二天,国民公会在巴黎召开,法国进入第一共和国时期。
▲巴黎凯旋门上的浮雕《马赛曲》 法国雕塑家吕德于1836年完成,他借用《马赛曲》作为浮雕的题名,充分宣传了大革命和法兰西人民的爱国精神。浮雕上部是手持利剑的自由女神,下部是志愿军战士,体现出奔放的革命热情和剑拔弩张的气势
◇延伸阅读
法国大革命不仅结束了法国1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而且对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也是沉重的打击。它的彻底性为此后各国的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它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法国大革命所确立的民主和人权,更传播到世界各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