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
△孔子像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开创了儒家学派,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时间:中国古代春秋时期
●地点:鲁国、楚国
●关键人物:孔子、老子
入选理由: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对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孔子及儒家,老子及道家,是华夏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东亚文明的核心之所在。
◇史海经典
如果从中国漫漫5000年文明史上,选出一个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那一定是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以德服人,以礼待人。很多人被他的操行所折服,甘愿做他的弟子。相传他有弟子3000,贤弟子72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及儒家
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纳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生孔子。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换算成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的具体日期在《史记》中并未记载,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孔子应生于公历公元前551年9月8日。
孔子的出生地鲁国,是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国浓厚的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衰落,其母颜氏受尽孔氏家族的欺凌,于是带着孔子迁到曲阜过着清贫的日子。虽然生活清苦,但孔子谦虚、勤奋、好学。孔子对周礼达到了精通的地步,名气也越来越大,很多人登门求教。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孔子较早的一批弟子。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他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他已有些名气。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名存实亡,周礼也被束之高阁,无人理会。孔子则主张君王应多施“仁政”,通过“克己复礼”来恢复周王室的统治地位,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稳定。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35岁的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向齐景公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但齐国相晏婴则认为孔子的这套主张不切实际,齐景公也就未任用孔子。
孔子只好又回到鲁国,继续教书。直到鲁定公即位,孔子才被任用。孔子先做中都宰,隔年升为司空,又调为司寇,并代理宰相。他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堕三都”削弱了季孙氏等3家大夫的势力,取得了鲁定公的信任。鲁定公将齐景公约他去夹谷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并征询他的意见。孔子说:“齐国屡犯我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不可不防,希望你把左右司马都带去。”鲁定公采纳了孔子的建议,委派左右两司马率兵与他一起去会盟。在夹谷盟会上,由于孔子的智慧,使鲁国在外交上取得了胜利,会后又促使齐景公归还了以前从鲁国侵占的汉阳等3处土地。
齐国大夫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很不利,必须让鲁定公疏远孔子,便利用鲁定公好色的嗜好,让齐景公选派了80名美女,组成一班女乐,送给了鲁定公。鲁定公自从接受了这班女乐,便天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孔子想进宫劝谏,鲁定公却躲着不见,使得孔子很失望。学生们见鲁定公如此荒唐,便劝孔子辞官。孔子觉得他在鲁国不会有所作为了,不如到别国去宣传、推行他的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于是就领着一批学生,开始踏上周游列国的征途。
已经50多岁的孔子率众弟子先后到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但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重用他。在外流亡了14年的孔子多次遇险,险些丧命。由于当时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根本无人接受孔子那一套“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年近70的孔子彻底断绝了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念头,于公元前484年再次回到鲁国定居。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了。他的弟子将他生平言行记录、整理出来,编成《论语》等书,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一直影响着中国以及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
孔子圣迹图 清代画家焦秉贞所绘。图中左上方的孔子方面密髯,席地而坐,正在向坐在对面的君王进行宣讲,表现了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的情景。
●老子及道家
老子(约公元前600-前500年),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之一。据《史记》简单记载,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除老子外,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精华之所在。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史称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沿用。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道家思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道家与道教非常容易混淆。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赵孟頫《道德经》摹本(局部) 这部《道德经》由元代最有名的书画大家赵孟頫所书。作品结构严谨,笔画精到,稳健中露灵动之神,是其晚年的小楷代表作之一。
▲老子像 据说老子姓李名耳,他两耳垂肩,须发皆白,一派仙风道骨之姿。
◇延伸阅读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而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更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深受华夏儿女的爱戴。以“仁政”、“礼仪”、“中庸”、“顺从”等思想为基础的儒家学说虽然不为乱世统治者所赏识,但在统一的王朝中,却深受统治者青睐。公元前2世纪,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统治工具。孔子虽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却不是儒家的唯一代表。孟子、荀卿、董仲舒、周敦颐、程颐、朱熹等,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儒家之外,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是道家学说。儒家强调的是礼仪、顺从和责任,而道家则更注重闲适、自然,强调个人的种种奇念怪想。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奠定了东亚文明的基本内涵,深深地影响了日本、韩国、朝鲜等东亚各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