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历史故事,了解、借鉴、反思历史,才能创造未来、充实人生、造福社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 >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云冈石窟中的佛像

    ●时间: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

    ●地点:迦毗罗卫国

    ●关键人物:乔达摩·悉达多

    入选理由:

    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净饭王的儿子,从小生活在温柔乡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17岁时,王子抱得美人归,娶邻国公主为妻,夫妻二人整日形影不离,生活甜蜜,还生了一个儿子。但王子最终放弃了王位,离开娇妻,流浪四方,思考生命的痛苦,探索人生的意义,最终大彻大悟,涅槃成佛,创立佛教。

    

    ◇史海经典

    

    公元前565年,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恒河流域(今尼泊尔南部边境)的迦毗罗卫国。他的父亲就是这个小国的国王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按印度风俗,婴儿要出生在外婆家里。悉达多的母亲回娘家的途中路过迦毗罗城附近的蓝毗尼园,见花园中奇花瑞草,池水香洁,便下车游园洗浴。浴完上岸后,手扶树枝,生下了王子乔达摩·悉达多。

    生下小王子后,悉达多的母亲却得了病,第七天就死了。所以,悉达多是由他姨妈抚养长大的。小王子自小聪慧过人,喜爱学习,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净饭王对自己的这个儿子非常满意,悉达多15岁时被立为太子。

    贵为王子的悉达多从小生活在温柔乡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父王为他建造了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3座宫殿,冬天可御寒,夏天可避暑,雨天可防潮。他衣着华贵,饭食丰盛,生活无忧无虑。净饭王将毕生的希望寄托在悉达多身上。

    17岁时,悉达多与邻国美貌的公主成婚,夫妻生活非常和睦,小两口形影不离,不久又有了一个可爱的男孩。这样的人生,集荣华富贵于一身,令人艳羡不已。但这位众望所归的太子为何最终放弃了炙手可热的王位,而作出了出家的选择呢?要弄明白其中的缘由,还得从“四门游观”说起。

    ●“四门游观”

    一天,太子悉达多驾着马车出游。走到城东门时,遇到一个年迈体衰的老人,这位老人满头白发、举步维艰,就像朽木一样,行将人土。看到眼前的一幕,悉达多大为震惊,自言自语道:“时光飞逝,人的衰老像闪电一样快。我现在虽然富贵,也不能不老,总有一天会变成这副模样,真是太可怕了。”悉达多懂得了——人终将会老。

    不久,悉达多又想外出游玩,净饭王听说了上次的事,就让王子走南门。这次恰巧碰到了一个身上长满脓疮、因高烧而不停颤抖的病人,这个病人面色憔悴,形容枯槁,正痛苦地呻吟着。看到这些,悉达多不禁打了个寒战,叹道:“人始终摆脱不了病痛的折磨。”悉达多从此懂得了——人都将得病。

    过了一段时间,悉达多又想出去玩。这次,净饭王吩咐走西门,并提前驱赶了附近所有的老人和病人。不料,这次悉达多遇到了一家送葬的,他看见了一具即将被火化的尸体。颤抖不已的王子感叹道:“看来,人生只不过是一个苦海,世人只贪图享乐,却全然不知悔悟。”这使他懂得了——人终有一死。第四次出游,悉达多策马出北门。他看见一个快乐的僧人,身穿朴素的黄袍,手拿破碗,沿街乞讨。看到此景,悉达多终于明白,人可以在与世无争中获得安乐,这才是自己应该走的路。

    这就是佛经中有名的“四门游观”传说。不管传说是否可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悉达多是在见过生老病死、生灵涂炭等苦难之后,开始思考、寻找人生的出口和生命的意义的。

    

    ▲悉达多得道成佛 经过坚持不懈的修行与思索,悉达多王子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他后来被人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者”。

    ●修行之路

    王宫的奢华生活,再也不能给悉达多带来快乐了。他整日苦苦思考着,人世间为什么有生、老、病、死种种痛苦?怎样才能摆脱这些痛苦?他读了许多书,也没有找到答案。他决定放弃王位,出家修行。

    悉达多恳求净饭王允许自己出家,净饭王自然不答应。但悉达多心意已决。当日深夜,悉达多回到宫内的卧室,想拥抱一下可爱的儿子,但又怕惊动熟睡的妻子,动摇了自己出走的决心,于是转身出门。他走出了戒备森严的王宫,带着一个名叫车匿的侍从,骑着爱马犍陟,告别迦毗罗城。这年悉达多29岁(也有说是19岁)。他先取道拘利国,再由此南下,渡过阿诺摩河,遣走侍从,独自一人以托钵行乞的姿态经末罗国和跋耆国,朝摩揭陀国进发。

    悉达多先来到邻国摩揭陀国,拜访婆罗门教的大师阿罗蓝和郁陀。这两位都是“禅定”大师,阿罗蓝达到了所谓“无所有处”的禅定境界,郁陀达到了所谓“非想非非想处”的禅定境界。悉达多很快发现,他们的学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生的诸多苦恼,于是他决定走进尼连禅河畔伽耶山附近舍那村的苦行林,加入到苦行者的行列中。

    苦行之中,悉达多每日只吃一点果品或豆类,后来竟然到了日食一麻一麦的程度。6年过去了,6年的苦行使悉达多面目全非,据说他修行后变得目陷鼻高,颧骨显露,身形消瘦,只剩下皮包骨头。尽管身体越来越羸弱,可精神上的解脱始终没有到来。悉达多对苦行的方式产生了怀疑,决定停止苦行。

    ●菩提树下的顿悟

    悉达多来到一条小河边,准备下河去洗个澡,把6年来积在身上的污垢统统洗净。河边牧牛的小姑娘看到他身心交瘁的样子,很是担心,便给他喝了许多牛奶。悉达多终于恢复了元气。他看到一棵巨大的菩提树(无花果树),于是来到树下,席地盘膝而坐,开始闭目沉思。

    经过7天7夜的忘我静思,悉达多终于大彻大悟,一直困扰他的人生难题迎刃而解。这一年他35岁。这7天的思考,实际上是对他30多年人生道路的总结。

    悉达多悟出的道理,归结起来就是“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指明人生就是苦海;集谛指出人生之所以苦的原因,在于人有各种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作孽),有行动就有报应;灭谛指明解脱之道在于消灭欲望,达到“涅槃”的境界;道谛指的是达到“涅槃”的途径,可以归结为3个字,即戒(各种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等等)、定(禅定,要求心如止水,专心思考佛理)、慧(智慧,即悟性)。

    悟道之后,悉达多开始向众人宣传佛法。他主张众生平等,反对把人分成等级,同情不幸的人,指出人人都能得道、人人都能修道,为各个阶层的人提供了精神出路。同时他宣传因果报应,认为这世做了善事,后世就有好报;这世做了坏事,后事就有恶报。

    悉达多在恒河地区传教45年,收弟子无数。公元前485年2月15日,悉达多在一条河边给几个弟子讲道,然后就到河里洗了个澡。洗完澡后,悉达多侧身而卧,枕着右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逝世了。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弟子的苦心教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卧像,并把悉达多诞生的那天(农历4月8日)称做“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农历12月8日)称为“腊八节”。

    

    ▲佛陀涅槃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释迦牟尼逝世。之后,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金光闪闪的佛舍利 舍利最初指佛祖释迦牟尼骨灰的结晶,以后不少高僧死后,其遗体火化的剩余物也被称做舍利。

    

    ◇延伸阅读

    

    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不仅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且是三大宗教中创立时间最早的。乔达摩·悉达多悟道成佛之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佛教被定为印度国教,佛教逐渐向世界其他地方传播,向北传到中国,再传向朝鲜、日本等国,所传佛教叫大乘佛教;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泰国、缅甸、老挝和柬埔寨,所传佛教叫小乘佛教。公元8世纪,印度国内的婆罗门教重新得势,改名为印度教。因而,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反而很少有人信仰佛教了。

    佛教对世界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佛教在泰国、缅甸以及中国的西藏等地,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在世界历史中,它与政治相结合,诞生了很多的佛教国家,它的流传也带动了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

    

    ▲乔达摩·悉达多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属释迦族。佛教创始人,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