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中东战争
△纳赛尔 埃及前总统纳赛尔领导了“七二三”革命,推翻了埃及法鲁克王朝,成立了埃及共和国,他为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和亚非人民反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时间:1948年5月15日至1982年9月29日
●地点:中东巴勒斯坦地区
●关键人物:犹太人、阿拉伯人
入选理由:
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的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等18个国家和地区,衔接亚、非、欧三大洲,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巴勒斯坦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西濒地中海,南邻西奈半岛,是联结东西方的纽带。巴勒斯坦还是三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圣地,宗教矛盾尖锐。因此长期以来,中东地区一直是“是非之地”和战争多发区。
◇史海经典
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过国家。后来,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复国主义者主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以犹太人为主的国家。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当时该地区大部分居民为阿拉伯人,约66万,犹太人仅有9万。英、美等强国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运河,竭力支持犹太复国运动。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已经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迅速被激化。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阿拉伯、犹太两个国家,并将耶路撒冷市国际化。阿拉伯各国坚决反对分治决议与犹太建国方案。
1947年11月30日晨,在耶路撒冷和一些阿、犹混居的城镇,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这被认为是巴勒斯坦“非正式战争”的开始。之后,双方冲突不断。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于当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次日晨,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
战争开始阶段,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在数量上略占优势。其中埃及出兵7000人,外约旦7500人,叙利亚5000人,伊拉克1万人,黎巴嫩2000人,阿拉伯解放军和阿拉伯拯救军1万余人,共计4万多人。空军装备有各类飞机131架,舰船12艘,坦克装甲车240辆,各种野战炮140门。而以色列总兵力只有3.4万人,各类飞机33架,舰船3艘。因此阿拉伯军队很快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比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色列临时首都特拉维夫。以色列经紧急扩军,采购武器,统一各派武装力量,最后发展到10万人,并于7月、10月和12月对阿拉伯军队展开反攻。而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并受帝国主义掣肘,最终战败。1949年2至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其余均被以色列占领,96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它既是巴以冲突的开始,也是巴勒斯坦难民的由来。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一条运河,全长175千米,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欧亚两洲之间的航程,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苏伊士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殖民者所控制。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兵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并建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
为了争夺苏伊士运河,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以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并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为借口,向埃及发动进攻。10月29日,以军一个伞兵营空降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其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但武器落后。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纳赛尔将驻守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共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了西奈和加沙地区。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号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先以飞机袭击埃及的海军、空军基地;11月5日,又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对埃及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2.2万名英法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坚决抗击侵略者,誓死保卫埃及的每寸土地,并充分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争取一切有利于埃及的因素。在世界人民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美国从此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以军取得了蒂朗海峡的航行权。联合国军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
贝鲁特被战火摧毁的楼房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本是地中海沿岸一个美丽的港口城市,但由于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持续不断的军事冲突,城市建筑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美苏两强在中东地区的对抗日趋激烈,以色列得到美国的支持,而苏联则大力资助阿拉伯国家。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9月又取消联合),使以色列感到了南北夹击的威胁。1964年,阿拉伯国家出现了团结合作的局面,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法塔赫)和利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并得到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以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为借口,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所有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了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又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占领了6.5万多平方千米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约旦河 约旦河流域分布的国家有以色列、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等,它以阿以冲突中的特殊地位,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地区之一。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67年的“六·五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丧失了大片领土,尤其是埃及,损失最为严重。因此,埃及一心想收复失地。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以双方又进行了两年的“消耗战争”。埃军炮兵部队向苏伊士运河东岸的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起,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双方还互派突击队偷袭对方。1970年10月,萨达特继纳赛尔之后出任埃及总统。为摆脱“不战不和”的局面,萨达特开始大力加强军备,并与苏联签订友好合作条约。
1973年10月6日,埃及(总统萨达特)为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为收复全部戈兰高地,联合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埃、叙双方将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其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军仓促应战,陷入被动。以军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努力化被动为主动。埃及和以色列分别取得了苏联和美国的支持,双方分别使用苏、美的先进武器,使战场演变成了苏、美新式武器的试验场。逐渐陷入以军包围的埃军向苏联发出求救,苏联遂向以色列发出警告。同时美国为了维持与苏联、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向以色列施压。22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呼吁埃、以双方停火,埃及、以色列都表示接受。10月27日,以色列宣布停火,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
通过这次战争,埃及控制了苏伊士运河以东纵深约10千米的狭长地带,基本上达到了战争目的。
亚希尔·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创建者,他一生为恢复巴勒斯坦的合法民族权利而进行斗争,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为借口,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以南2800平方千米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量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
接着,以色列调集重兵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尼斯等八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士兵也同时撤走。9月29日,以军撤出黎巴嫩,以黎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但叙利亚与巴勒斯坦都不承认。从此以后,巴以冲突不断,中东也成为现代战争多发区之一。
耶路撒冷老城 1980年,以色列国会立法确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大多数国家并不承认,认为该市的最终地位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谈判决定。因此,今天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冲突的中心。
◇延伸阅读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法塔赫)、黎巴嫩真主党、以色列摩萨德(特工),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都是中东战争的产物。第五次中东战争以来,埃以实现了和平,但巴以双方流血事件不断,真正实现中东和平仍十分遥远。犹太人与阿拉伯入之间的中东之争将持续下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从舒曼计划到欧盟成立
下一篇:海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