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历史故事,了解、借鉴、反思历史,才能创造未来、充实人生、造福社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 >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

    

    ▲但丁 诞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前夜的伟大诗人,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时间:14世纪至16世纪

    ●地点:意大利

    ●关键人物:但丁、达·芬奇、拉斐尔等

    入选理由:

    佛罗伦萨不愧为名人的摇篮,尤其在文艺复兴时期,这里更是名人辈出,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马基雅维利、伽利略等等,数不胜数。正是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使文艺得以复兴,实现了由“神”到“人”的巨大转变。

    

    ◇史海经典

    

    1274年的春天,佛罗伦萨的阳光中充满了骚动与浪漫,9岁的但丁跟着父亲去贝娅特丽齐家赴宴,第一次见到了同岁的贝娅特丽齐。她容貌清秀,仪态端庄,谈吐不凡。但丁第一次见面就懵懂地喜欢上了这个非同寻常的女孩。随着年龄的增长,但丁一直把贝娅特丽齐当作爱慕的对象。

    9年后,但丁又一次在街上意外地碰到了别样的贝娅特丽齐。那天,18岁的贝娅特丽齐一身雪白的衣服,高贵而端庄,正与两位女友一起逛街。意外的相遇让但丁不知所措,他站在路边忘了打招呼。倒是贝娅特丽齐微微一笑,大方地向但丁致意。但丁非常激动,觉得自己仿佛到了天堂。可惜的是,此后他们二人再未相见,但丁陷入对贝娅特丽齐长长的思念之中。

    后来,21岁的贝娅特丽齐与一个银行家结婚。1290年,年仅24岁的贝娅特丽齐因病去世。但丁悲痛万分,甚至感到生命充满了绝望。但丁写诗赞美贝娅特丽齐,以抒发自己的爱恋之情,寄托哀思。诗人在诗中发誓,要创作一部绝世之作。但丁后来创作了伟大的长诗《神曲》,实现了他的诺言。

    

    但丁与贝娅特丽齐 但丁曾经热烈地爱着少女贝娅特丽齐,并且在诗中对她进行了理想化的赞美,使她的形象升华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一个真善美的象征。

    ●文学的乐土

    1265年5月,但丁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颇受当地人尊敬的小贵族家庭里。佛罗伦萨是当时意大利最大的手工业、商业城市。但丁的曾祖父参加过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立下战功,受封为骑士。他的父亲是法庭的文书。但丁幼年丧母,18岁那年父亲也去世了。但丁很早就开始学习拉丁文、诗学、修辞学和古典文学。青年时代的但丁更是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对各门学科都有研究,他特别推崇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把维吉尔当做自己的精神导师。

    但丁曾积极投身于佛罗伦萨的政治活动。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分裂状态,而佛罗伦萨又是政治斗争激烈的城市。城里的政治势力分为黑白两党,黑党代表的是贵族的利益,支持教皇;白党代表商人利益,反对教皇。但丁坚决地站在白党一方,反对教皇及其在佛罗伦萨的追随者,这使教皇大为恼怒。但丁因此受到迫害,被判终身流放,永远不准回佛罗伦萨。

    但丁从此踏上流浪路。他周游意大利各地,访友讲学,熟悉了社会各阶层,丰富了人生阅历,加深了对国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的认识。此后的近20年里,但丁多次努力想重返故里,但都没有成功。1304年,意识到返乡无望的但丁决心著书立说。晚年的但丁,定居在古城拉韦纳,将绝大部分精力用于《神曲》的创作。

    《神曲》创作于1307年至1321年,是一部比较特殊的史诗。全诗分《地狱》、《炼狱》和《天堂》3部分,每部由33首“歌”组成,加上全书的序曲,总共有诗100首。在这部长诗中,但丁用自叙的形式描述了他在复活节前的那个星期五的凌晨,在森林里迷了路。黎明时分,他来到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山脚下。他正要登山,却被3只张牙舞爪的野兽——豹、狮、狼(象征淫欲、强暴、贪婪)——拦住了去路,情势十分危急。这时,古罗马时代的伟大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娅特丽齐的嘱托前来搭救但丁,然后又做向导带他游历地狱和炼狱的梦幻经历。

    《神曲》虽然描写的是梦幻世界,却是对现世的真实反映。地狱就是现实的社会,披着宗教外衣的教皇、教士干着不可告人的卑鄙勾当,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境地。但丁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严厉地批判了统治阶级的寡廉鲜耻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他对垄断当时全部文化的教会发动了猛烈地攻击——否定神权统治和教会至上的观点,坚决反对教皇掌握世俗权力,揭露教会的罪恶,谴责僧侣们的无耻勾当。因此,但丁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先驱”。

    13世纪的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文化中心,文学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代表人物不仅有但丁,还有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谈》是他们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这时的佛罗伦萨不仅是“文学的乐土”,而且是“艺术的天堂”,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出生在这里。

    

    ▲《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显露出非凡的创作天才,其中尤以《西斯廷圣母》最为著名。

    ●艺术的天堂

    意大利中部有座小城叫乌尔比诺。1494年的一天,城中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去世了,他就是专门为蒙台菲特多公爵家画画的画师。这个画师有个儿子,叫拉斐尔,只有11岁。他的母亲早几年就去世了,现在又失去了父亲,他成了孤儿。公爵夫人出于同情收养了拉斐尔。

    或许是遗传的缘故,拉斐尔很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绘画天赋。13岁时,公爵夫人送他到画坊学画。16岁时拉斐尔离开家乡,来到北意大利安布利亚地区的裴路基亚城,师从佩鲁基诺学习绘画。经过进一步的严格训练,拉斐尔的画艺提高很快,他模仿老师的作品,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一天,佩鲁基诺对拉斐尔说:“我不想让这小地方拖住你,你还是去大师云集的佛罗伦萨去吧,你可以独立工作了。”1504年,年轻英俊的拉斐尔来到了佛罗伦萨,向那些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学习,进一步提高绘画技艺。他一面学习解剖学、数学、透视等科学知识,一面临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名家的作品。他仔细琢磨当代艺术大师的绘画特点,吸取他们的长处,加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拉斐尔的绘画水平有了巨大飞跃,逐渐形成了秀美、典雅的风格。

    拉斐尔最擅长画圣母。圣母玛丽亚是《圣经》故事中的人物。那时候,封建教会严格地控制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画家绘画,从选题到表现手法都受到宗教教条的种种限制,画的是人,表现的却是神。宗教画中的玛丽亚,都被画得神秘朦胧、呆板僵硬,给人以阴冷威严的感觉。而拉斐尔画圣母,画的是神,表现的却是人。在他的笔下,玛丽亚成了人世间的妇女,年轻、美丽、丰润、健康,眉目间洋溢着母亲的慈爱和幸福。她和幼子耶稣在一起,不再是一个神圣家族,而是一个充满温暖亲情的家庭。文艺复兴时期,许多具有新思想的画家都创造过新的圣母形象,但都没有拉斐尔笔下的圣母这样温柔、优美。

    拉斐尔的名字随着圣母飘到了意大利的各个角落,成为继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位大师,他们三人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他们留给后人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大卫》、《雅典学院》和《西斯廷圣母》等佳作,都成为世界艺术画廊的珍品。可惜的是,拉斐尔英年早逝,只活了短短37年,否则他会留给我们更多的艺术珍品。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代表了其最高艺术成就。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被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文艺复兴的影响

    14世纪初,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这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它的中心在意大利,后来扩展到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地。文艺复兴的概念最初是意大利的艺术家们提出来的,他们主张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古典文化。其实它并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创造。莎士比亚、拉伯雷、塞万提斯等都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

    文艺复兴首先发端于意大利的一些大城市,如佛罗伦萨等,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14世纪前后,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不少城市中茁壮成长。以佛罗伦萨为例,早在1338年毛纺工人已占全城总人口的1/3,生产的纺织品行销全欧洲;银行业发达,有“银行城”之称;商业更加兴盛,意大利商人的足迹远至中国。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迫切要求在文化、思想上摆脱束缚,因而在文化艺术上出现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新思潮。

    十字军东征、蒙古西征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特别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致使大批受到东方文化影响并保留着古罗马精神的人才逃往意大利,带回许多新鲜的思想和艺术,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形成。

    

    ▲《大卫》雕像 《大卫》雕像是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最为人称道的雕塑作品。青年大卫体格健美,神态坚毅,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了理想化的男性美。

    

    ◇延伸阅读

    

    文艺复兴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核心,主张以人为中心,追求人的尊严和价值;歌颂爱情,要求个性解放,发展个人才智,提倡冒险精神;提倡人性,反对神权。总之,文艺复兴是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战争